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社会的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阶段特征】
政治政治格局____逐步走向____
①北宋与________的对峙。
②南宋与________对峙。
③元朝统一
问题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
各种社会问题
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①北宋:____、崇文抑武、守内虚外。
②元:进行有效的____治理,行省和边疆治理
影响成效隐患并存,影响深远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
①民族融合渠道:
____、遣史、____、经贸、____
②元朝出现新的民族:____
是中华民族____格局发展的重要阶段
经济经济结构农工商水平超越前代表现自耕农衰退
民营手工业发展
对外贸易繁荣
经济格局南宋时,____完成。
元朝时,南北方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交通运输、人口分布、人才结构、教育状况、民族关系、生态环境
社会流动____淡化
②社会成员地位趋于____
③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____
原因____政策变化。
____发展。
____制度调整。
④社会动荡。
____的衰落
思想科技科技文明成绩突出对世界进步有重要作用活字印刷、指南针、航海、火器
思想重塑____秩序
树立基本价值观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文学艺术文学出现新题材、世俗文学兴盛
艺术成就高
话本、宋词、元曲、杂居、书法

2022-12-0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笔记06宋元时期-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中国古代史超清脉络期末复习必备笔记(统编版)
2 . 选做题(请任选1题作答)
【说一说】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请回答:
(1)如何理解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其利弊如何?
【谈一谈】

积水潭地区(今什刹海一带)是古都北京的灵魂。

元代在建设大都时,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奉命设计大都的水系。积水潭是北京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点码头,南方的粮食、木材经漕运水道源源不断进入大都城。“川陕豪商,吴楚大贾,飞帆一苇,径抵辇下。”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帽子市、鹅鸭市、珠子市、珍宝市、柴炭市、铁器市,皆在这一带。元末《析津志》描述其地盛况云:“钟楼之东南转角街市俱是针铺。西斜街临海子,率多歌台酒馆,有望湖亭,昔日皆贵官游赏之地。楼之左右俱有果木饼面柴炭器用之属。”


请回答:
(2)根据上述历史材料,概括促进元代积水潭地区商业繁荣的因素。
【读一读,析一析】

人口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



请回答:
(3)阅读图,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期,婚姻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周公制礼便将一夫一类多妾的嫡庶体制制度化,强调身份的重要性,正如《礼记·内则》所说“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聘娶婚被看成婚姻的唯一合法程序。聘娶婚,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礼”完成,其基本精神就是明媒正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缔结的前提。《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婚姻并非仅是男女个人之事,而是事关宗族延续繁衍的大事,正如《左侍·信公二十三年》所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西周初将“同姓不婚”定为宗法伦理。

——摘编自杨茂义《宗法制与春秋婚姻礼制》

材料二   唐文宗想把临真公主嫁给当时北方大姓士族,却遣到拒绝。对此唐文宗极为不满,他对宰相说:“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摘编自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三   本朝富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摘编自(宋)朱彧《萍洲可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时期贵族婚姻制度的特点,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从唐到宋婚姻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服饰用具变化明显,政府一再要求“俾闾阎之卑,不得与尊者同荣;倡优之贱,不得与贵者并丽”,但是,“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但对商人却比较优厚,如太宗准许“今后富商大贾乘马,漆素鞍者勿禁”,“数十年风俗僭侈,车服器玩多逾制度”。

政府也曾屡次下令禁止士庶和妇女仿效契丹人的衣冠和装饰。如庆历八年(1048),禁止“士庶仿效胡人衣装,裹番样头巾,着青绿,及乘骑番鞍辔,妇人多以铜绿兔褐之类为衣”。大观四年(1110),又下诏说“京城内近日有衣装杂以外裔形制之人,以戴毡笠子,着战袍,系番束带之类”,“宜严行禁止”。政和七年(1117)和宣和元年(1119),又两次禁止百姓穿戴契丹服装。

——据《宋史》《宋会要辑稿》等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服饰用具变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服饰用具变化的原因。
2021-05-12更新 | 169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2022-2023学年纲要上课时练习+单元测试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史载,冯继升因进献火药法而被赐衣物束帛,唐福因献火器、项绾献海战船式而被各赐缗钱,石归宋因制作弩箭而增月俸,高宣因制造八车船而受到赞扬,焦偓进献盘铁槊而迁本军使。教育家胡瑗长于音律,通晓古乐,与镇东节度推官阮逸合作研究钟律,制作了钟磬等古代乐器,受到朝廷的嘉奖,拜官秘书省校书郎。早在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便设制科以选拔政府所急需的各类人才。当时私学很重视对儿童进行农业及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

——摘编自赵国权《从科技创新看宋代的科技教育改革》

材料二   邓广铭把宋代称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认为“两宋时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漆侠认为,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是一个比较繁杂的问题,指出:“虽然这个时期的变革是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内部的推移衍化,但值得客观注意的是,它是唐代农奴制向宋代封建租佃制转化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摘编自李华瑞《“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宋时期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取得的成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宋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繁荣的原因。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   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宣扬“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材料三   宋朝科举考试图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朝统治者实行什么政策?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
(2)材料三中宋朝科举考试的人数大大增加,其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郓州须城县杨村,民张诚者,其家自绾至诚,六代同居,凡一百一十七口,内外无闲言,衣裳无常主。旦日,家长坐堂上,率子弟而分职事,无不勤。张氏世为农者,不读书,耕田捕鱼为业,无蓄积,而能人人孝悌,友顺六世,几二百年,百口无一口小异,亦可尚也。

—摘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1)概括材料一中宋代家庭的特点。

材料二民国时期,家庭小型化后,夫妇与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随着男女平权的提倡,人格对等的夫妻关系逐步取代等级尊卑的父子、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家庭中长辈权威逐渐旁落,他们更多地受到照顾而非绝对服从,子女们开始自由选择职业、自主婚姻。

1919年江苏吴江县农民离村率是4.88%,山东化县的离村率更高达8.7%。农民到城市后获得新的职业,一些富裕地主进城后转为官商,而贫苦农民大部分成为工矿企业的工人。20年代社会上开始反对多生子女,《妇女声》等杂志很早就提出“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的观点。之后妇女运动领导人纷纷主张“救治中国……必须改良人种”,“与其多生而不能养不能教,不如生的少,养的好”。

—摘编自陈蕴茜《论民国时期城市家庭制度的变迁》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民国时期的家庭呈现出哪些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