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北宋中、后期,汴京等都市中出现了表演“说话”的大型固定场所瓦舍。而且,上到统治阶级,下到普通市民,都能欣赏“说话”这一有趣的艺术。导致“说话”流行的根本原因是(       
A.程朱理学的兴起B.人们审美情趣的降低
C.商品经济的繁荣D.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2 . 唐太宗时的房玄龄、杜如晦,唐玄宗时的姚崇、宋璟都是出色的政治家,却少有著述流传于世;才华横溢的李白、杜甫,则鲜少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宋朝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人则是既文采飞扬,又都在政界施展身手。唐宋两代的这一转变反映了(     
A.唐宋经济基础上的差异B.科举制度的演变和完善
C.儒家学说的世俗化转型D.重文教风气的日益流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在元明戏曲小说中,唐代诗人李白被塑造成才华横溢的文士、蔑视权贵的狂士、针砭时弊的志士、仗义疏财的侠士、志高意远的逸士、嗜酒如命的酒中仙。元明文人对李白的形象塑造(       
A.表达了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懑B.顺应了市民对世俗文化的需求
C.宣扬了儒士兼济天下的价值观D.寄托了士人的心理期待和追求
2023-08-04更新 | 840次组卷 | 25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宋代外患频仍,但诗歌和词赋中一般不会有呼吁和平的主题,宋代文学表现的共识就是国家的尊严、国家的边界、国家的领土都是不可撼动的。宋人石介写了《中国论》,对当时“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性的界定。这表明宋人(     
A.民族意识的强化B.国家意识的形成C.天下观趋向成熟D.重文轻武的传统
2023-05-19更新 | 359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宋朝人常以新体例、新方式对篇幅浩大的历史巨著加以改编。如王当将《左传》改编成传记体《春秋列国名臣传》五十卷,取得"人竞传之"的良好效果;翟汝文将《后汉书》“删取精要,总合传注”改编成《东汉通史》五十卷。这一做法(     
A.体现理学思想对史学的影响B.促进了史学发展和历史知识传播
C.适应了科举制度完善的需要D.有利于古代文化典籍整理和保存
2023-05-12更新 | 276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5月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6 . 北宋词人柳永从民间生活汲取创作灵感,创制了盛极一时的文人俗词。到南宋时词的创作则强调“除五俗”,以抒发性情的独白,展示孤怀感世,悲愤沉郁的内心世界为特点的雅文化成为主流。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局势的变化B.君主专制的强化
C.商品经济的发展D.世俗文学的没落
2023-02-16更新 | 182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2024届高三二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元代堪称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该评价主要是肯定元曲(     
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
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D.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唐、宋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政治制度上“相互制衡”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文学艺术、科技中任选三个方面,说明宋代在这些方面的新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图是出土于河北邢台的宋代磁州窑瓷枕上的风俗画(       

图中的瓷绘反映了(       
A.市民生活丰富多样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市坊制度渐趋瓦解D.绘画风格写意抒情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出补河平长。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

——摘编自南朝范晔等著《后汉书蔡邕传》

材料二   元朝后期,高明创作了南曲《琵琶记》,写的是东汉末年陈留郡书生蔡邕与赵五娘新婚不久,即奉父命进京城洛阳,到礼部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他考中状元,被天子任为议郎。牛丞相奉旨召他为婿,他百般拒绝不成,只得与牛小姐成婚。而此时家乡的赵五娘孝敬公婆,备受困苦煎熬,剪发卖钱埋葬去世的公婆。之后,赵五娘携带琵琶一路求乞去京城寻夫,终于找到蔡邕。全剧以一夫二妻的大团圆结束。

——摘编自《琵琶记》小说本(吕树坤编著,吉林文史出版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两则材料记述蔡邕入仕途径的合理性,并说明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