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科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僧一行,俗姓张,父亲是武功县县令。一行少时博览经史,尤其精通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曾拜访道士尹崇,借阅《太玄经》数日,撰写《大衍玄图》和《义决》。武则天主政时期,一行为避祸出家为僧,隐居嵩山,拒绝征召,后前往荆州当阳山学习梵律。开元五年(717年),一行被其族叔强行带到长安,玄宗多次向他咨询安定国家、抚育人民的道理。当时的历法在推算天象方面渐渐出现偏差,玄宗命一行考查前代诸家历法,重新编订新历法;另派人制作黄道游仪,观测天象,与一行的研究互证。一行取《周易》“大衍之数”之名,主持编订《开元大衍历经》。一行去世时,玄宗赐给他“大慧禅师”的谥号。

——摘编自刘晌等《旧唐书》等

材料二   至元十六年(1279年),经元世祖批允,郭守敬进行了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并根据观测结果编订了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授时历》,其对地球自转周期的计算与现代值只差26秒。郭守敬还擅长制造仪器,创造和改进了简仪、仰仪、高表、候极仪、景符等13种天文仪器。其中,简仪就是他对前代过于复杂的浑仪加以简化而成的;景符则是郭守敬宋代的八尺长的圭表增高到四十尺,并依据小孔成像的原理改制成的测影器具,它大大提高了测定精度。

——摘编自李兴濂《郭守敬:七百年前的中国科学之星》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的唐代前期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僧一行和郭守敬对天文学的贡献,并说明他们能够作出贡献共同的有利条件。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文化具有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当时,宋学各派“学统四起”,神宗以后的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与苏氏蜀学,南宋中期的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与浙东事功学派,虽然主张不一,甚至针锋相对,但都能够实事求是肯定对方学术的可取之处。宋代重要的思想家无论是程朱派,还是心学派,几乎都有“出入释老”的经历……来重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宋代士庶日常生活中,儒、佛、道更是并行不悖,不但儒家学者与名僧、高道有密切的往还,普通百姓读儒书、拜佛祖、做斋醮更是习以为常。宋代精神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世俗化的倾向。士大夫不仅以宽容的态度接纳了世俗流行的下层文化,士大夫文化也走上了由雅而俗、俗中求雅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虞云国《略论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

材料二   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摘编自邓广铭《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具有兼容精神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宋代科技发展的具体史实,举出3例说明宋代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初,刘秉忠因所用金时《大明历》已有与天象不合问题,提议修订历法。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廷设立太史局(后改为太史院),命许衡、王恂、郭守敬、杨恭懿等主持其事。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祖父郭荣精通算数水利,他让郭守敬从学于精通天文地理的刘秉忠。后郭守敬被任命为同知太史院事。对于修订历法,郭守敬认为,首先应创制精密的天文仪器,然后进行测量,这样才能有准确的数据。郭守敬对前代过于复杂的浑仪加以简化,取消黄道圈,创制了简仪。简仪使用许多线以提高精度,是一项改进。郭守敬改制的圭表,把宋代的八尺长的圭表增高到四十尺,并依据小孔成像的原理,发明了测影器具“景符”,大大提高了测定精度。经元世祖批允,至元十六年(1279年),郭守敬进行了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通过实地观测,取得了许多就当时来说世界上最为精确的数据。郭守敬、王恂等人,在此基础上参考累代历法,终于编出新的历法——《授时历》。

——摘编自叶坦、蒋松岩《中华文化通志·历代文化沿革:宋辽夏金元文化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守敬成功编定《授时历》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守敬身上体现出的优秀品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