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科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主题一   儒学的复兴

材料一   在北宋初年,儒学思想比较沉闷,在当时的政治思想中没有占支配的地位。到北宋中期,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因循守旧政治受到日益激烈的批评,士大夫中要求改革政治的变法思潮日益高涨。儒学这时期吸收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向着“通经致用”的方向发展,适应新的政治形势需要而日益活跃。当时士大夫中不少人出于对内忧外患交炽局面的忧虑,想通过对经籍作出符合现实需要的新解释,为解决现实的社会矛盾寻找答案,为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寻求药方,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儒学也在各个学派争鸣中得到发展,形成带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新儒学。

                                                                         —— 摘编自吴泰《中国史话》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卷七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材料四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材料五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理学一方面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统治,另一方面,理学家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主题二   文学艺术、科技与少数民族文字

材料六   宋代市民文化的繁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演艺由宫廷走向民间,由上层社会的消遣享乐转向大众性文化娱乐——更具意义的是,以勾栏演艺为中心的瓦舍之创设,为演艺提供了固定的场所,从此民间城乡各路艺人汇聚于此,使得官方与民间、城乡长期分流的表演艺术终于迎来了交流汇合的契机”。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促进了宋代各类文化式样更趋世俗化、大众化。这一时期,随着市民文化的发展不仅俗文学作品的创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俗词、话本艳曲等大量的通俗文学文艺作品层出不穷,而且出现了俗文学文体的相对独立,其突出标志就是宋代出现的话本小说以平易生动的口语代替了以往文学作品典雅的文言,语言风格凸显出口语化、通俗化的特色,开启了后世以口语化的白话文进行小说创作的先河,从此白话小说在文学舞台上占据了-席之地以白话文为主的俗文学文体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受市民文化发展的影响,自宋代以后士大夫阶层在文学创作领域里也呈现出雅俗贯通的倾向。

——摘编自郭学信《宋代市民文化兴盛的时代特征及社会效应探论》

材料七 宋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科技成就走在世界的前端,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称它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时期,在数学、传统医学、传统天文学、法医学、传统农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政府推动出版了一系列的科技作品如《梦溪笔谈》、《圣济录》、《洗冤集录》、《统天历》、《农书》等。四大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用于军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以罕见的篇幅来讨论朱熹的科学思想。

——摘编自刘芹《儒学与中国古代科技——以宋明为例》

材料八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应用》

材料九 下图为出土的西夏王朝雕版、活字印刷品。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儒学”形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儒学发展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说明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4)根据材料四,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
(5)根据材料八,概括中国三大发明在西方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能力提升*
(6)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市民文化兴起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7)根据材料七概括宋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并结合知识分析宋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8)分析说明材料九中出土文物的史料价值。
*历史纵横*
(9)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古代儒学的演变历程,并简析推动其演变的原因。
2023-08-24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12·纲要上第12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2 .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自宣德东去,东角楼乃皇城东南角也。十字街南去姜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珍珠、匹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井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关系。
2022-09-30更新 | 112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轻松练)-【轻松学历史】2022-2023学年高一纲要上同步课件与课时训练
3 . “先发后至”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长期领先世界,却在近代落后于历史潮流,值得深思。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的城市风貌出现在。
A.7-8世纪   B.11-12世纪
C.15-16世纪   D.17-18世纪
(2)该城市位于今天中国何处?在下图中确定其大致的地理位置。
A.1   B.2   C.3   D.4

(3)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近代的开始”。为证明该观点,某同学梳理了宋朝相关历史。请帮助他,将梳理的典型史实填入表格相应空格中。(用字母表示)
A.儒学复兴B.经济重心南移C.崇文抑武D.三大发明成熟
E.佛道流行F.江南初步开发G.儒学独尊H.西学之风渐盛
宋朝年间典型史实
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持续发展:①____等
政治稳定实行②____政策:中央集权加强
民族融合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加深
文化昌盛宋词繁荣、③____、④____

材料二   在约500年至1500年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不发达地区。与中国比较,这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放慢自身发展的作用,人们称之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15世纪以后中西方历史呈现出不同发展趋势,中国越来越“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困扰。参考下表范例,完成空格内容填写。
15世纪以后中西方发展趋势比较
领域东方西方
经济____经济占主导地位逐渐向工业国家转变
政治开疆拓土版图奠定: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逐渐确立____
思想文化理学主导,八股取士、实行文化专制历经文艺复兴、____等洗礼,人文主义、理性勃兴
对外政策海禁、闭关锁国,几与世界隔绝____
总体趋势逐渐落后以致挨打逐步迈向现代化
4 . 评价者所处的时代、标准等因素影响着其对历史事件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这说明,封建社会在当时还具有很旺盛的生命力,还处于向前缓慢发展的阶段,而不是已经到了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也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

——邓广铭漆侠《北大大课堂宋史专题课》

材料二   与秦、汉、隋、唐的统一相随并来的,是中国之富强,而这一个统一却始终摆脱不掉贫弱的命运。这是宋代统一特殊的新姿态。宋室之患贫,则因有几个特殊的原因……冗官耗于上,冗兵耗于下,财政竭蹶,理无幸免。虽国家竭力设法增进岁入,到底追不上岁出的飞快激增。加上北方的辽,西方的夏,两相逼桚(za逼迫),内外交攻,一个太太平平的统一政府,正如犯上了肺痨,虽无大病,却日就死路,这是宋朝的一个绝症。

——钱穆《国史大纲》(下)

(《国史大纲》是中国近代历史学家钱穆撰写的通史性论著,19396月完成)

材料三   自从钱穆提出宋代“积贫积弱”说以来,人们几乎都将它看作是宋王朝的基本特点,但这并不符合事实。宋代地盘比唐代小,而经济却比唐代发达,财政收入也比唐代高。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主要在宋代,和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不贫,甚至还富一些。如从军事实力论强弱,宋比辽、金稍弱,进攻之力不足,防守则有余。和西夏比,实力还略强一些。蒙古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惟有宋能抵抗数十年,从世界角度说,也可算是数得上的强国了。如果从综合国力考虑,宋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和东晋相比地盘差不多大,经济则要发达得多,东晋并没有称“积贫积弱”,为什么单单给南宋扣上这顶帽子呢,显然这是不公正的。

——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1)指出材料一、二对宋代评价的分歧;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国史大纲》撰写的时代背景,说明钱穆对宋朝评价的出发点。
(2)依据材料三,指出作者对宋代的评价是从哪一角度出发的?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同上述哪一材料对宋朝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2022-05-19更新 | 614次组卷 | 8卷引用: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名题荟萃)-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材料   郭守敬在天文、水利、数学等方面都颇有成就。元代他主持制定新历法,在全国设置27个测验所,实行实测。范围“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最北的北海测验所,已至北纬65°的北极圈附近,南至北纬15°的占城,每隔10°设一个观测站。经过精密计算和综合研究,在宋代《统天历》的基础上,在1280年制定出新历,元世祖赐名为《授时历》,其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回归年的实际周期相比只差26秒,行用364年,是我国推算最精确和使用最久的历法,也是当时最先进最科学的历法。郭守敬为了观测天象,创造了简仪、仰仪等近二十种天文仪器。其中1276年的简仪所达到的精密度,丹麦天文学家于1598年才发明了同样的仪器。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元代产生了中国农学史上享有盛誉的王祯《农书》。这部三十万言的著作综合了北方旱地耕作技术和南方水田耕作技术,第一部分“农桑通诀”,综论农业生产发展史,概述耕、耙、种、锄、粪、灌、收等各生产环节,以及林、牧、纺织技术;第二部分“百谷谱”,分项叙述了各种大田作物及素材、果树、竹木、药材的种植技术;第三部分“农器图谱”,详述各种农具,并附图306幅,是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后世农书所记农具,大都以其为本。此外,元代至元间还颁行《农桑辑要》七卷等农书。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概括元代在天文测绘、农业技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探究这些成就取得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探究宋元其他重要科技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2022-03-25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轻松练)-【轻松学历史】2022-2023学年高一纲要上同步课件与课时训练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沈括(1032- -1096 年),晚年所写的《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的成就,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和工程技术等领域。沈括在写给欧阳修的信中指出“至子技巧器械,大小尺寸,黑黄苍赤,岂能尽出于圣人,百工群有司、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预焉!”他在兼管司天监期间,曾破格选拔平民出身的天文历算家卫朴进入司天监任职,主持编修《奉元历》,比当时通行的历法要精密得多。同时,他还提出了彻底改革旧历法的主张:按节气定月,以立春为元旦,不管月亮圆缺,只管时令节气;大月三十一日,小月三十日,大小月相间,不置闰月。700年后,太平天国所颁布的《天历》,以及20世纪30年代英国气象局开始用于农业气候统计的历法《耐普尔.肖历》,都与沈括的“十二气历”大体相同。

——摘编 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沈括从事科研活动体现的可贵品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括科学研究成就的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1)“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宋代理学家为重振儒学是如何“推陈出新”的?
8 . 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说:“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定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宋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活力,熠熠生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生存的宋文化,明显地具有过渡性、义理性、务实性、普及性、兼容性和整合性等特点。

——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成背景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原因。
(2)试从科技、文学、艺术、思想等角度,指出材料二中宋文化具有的“过渡性、义理性、务实性、普及性”特点的主要表现。
2021-04-14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核心素养同步检测卷(中外历史纲要上)-3.12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出版书籍,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刻在兽骨和青铜器上的甲骨文、铭文,已包含了出版物的元素,主要为个人行为。……在宋代,印刷业遍及全国,形成了开封、杭州、成都、建阳、江西等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官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从事印书活动,民间印刷更是空前活跃。印书的品种,由过去的以佛经佛像为主,逐渐改变为以刻印经、史、子、集等书为主。印本书成为商品,书商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    

——摘编自石永强《古代印书机构》

材料二   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设立于上海。商务自创办之初,张元济认为“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以“创务育人”达到“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目的,怀揣文化理想,承担起了近代印书馆的文化使命。它所确定的方针即是“一方发扬固有文化,一方介绍西洋文化,谋沟通中西以促进整个中国文化之光大。

——摘编自吴平《近代商务印书馆发展中的“道”与“器”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印刷业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商务印书馆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雕版印刷始兴,长安、洛阳、江南、四川等地成为印刷业活跃的中心。除了寺院刻印佛经之外,大部分是民间坊刻,已经出现了一批以印卖历书、诗文为业的手工业者。宋代中央和地方政府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民间印刷十分活跃,形成了汴京、杭州、福建、四川、江西等几个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私人刻书以诗文集最多,还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其他印刷品有称为“交子”、“会子”的大量纸币,作为运销交易凭证的“茶盐引”及民间的印契、版画等。雕版技艺更为精良,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历史高峰。明清时期官、私印刷活动兴盛,仍以雕版印刷为主,雕版套印技术不断成熟,刻书的种类和数量更加多种多样。

——摘编自张树栋等《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外国传教士和商人进入上海,为传播福音,创办报刊,传入了西方的活字印刷术。国人受到西方科学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也纷纷设立出版社、报馆,传播西方新知。因出版事业有利可图,上海新开设之书店如雨后春笋,均采用西法印书,上海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中心。到了19世纪70年代前后,多数中文报纸已经改用铅字印刷。差不多在19世纪80年代,金属活字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据韩琦《晚清西方印刷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等


(1)与唐代相比,宋代印刷业有何发展?根据材料一进行概括。
(2)近代以来,西方传入的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取代了传统印刷术并得以广泛应用。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