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郑和七下西洋盛况空前,但是他下西洋的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等,本应存于兵部档案,如今却已荡然无存。据称有大臣因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国家财政难以负担,生恐皇帝再有此举,故私自藏匿并销毁。郑和之后的明清时期,政府转向放升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关上了通往海洋的大门,直到四自多年后被西方国家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

——摘编自苏纪兰《郑和下西洋的回顾与思考》

材料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认为海洋经略“实为海疆久远之谋”;魏源不仅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防思想,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工业和航运业推动海洋贸易生产发展,“以商贾为本计”的海洋经略思想……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李鸿章发出了“御外之道莫重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的呐喊;张之洞提出了“整顿海军实为经国要图”……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指出:“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海军实为富强之基”。

——摘编自杨文鹤《海洋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基本海洋政策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先进人物的海洋经略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史》是清代官修正史, 自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编纂到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历时94年。《明史》中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整理如下

次数出发时间返回时间
第一次永乐三年(1405)永乐五年(1407)
第二次永乐六年(1408)永乐九年(1411)
第三次永乐十年 (1412)永乐十三年(1415)
第四次永乐十四年(1416)永乐十七年(1419)
第五次永乐十九年(1421)永乐二十年(1422)
第六次永乐二十年(1422)
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

材料二   1930年,在福建长乐县城南山发现《天妃灵应之记》碑(注:天妃即妈祖)。该碑立于宣德六年(1431年),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的情况。碑文摘要如下

材料三   郑和七下西洋盛况空前,但是他下西洋的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等,本应存于兵部档案,如今却已荡然无存。据称有大臣因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国家财政难以负担,生恐皇帝再有此举,故私自藏匿并销毁。郑和之后的明清时期,政府转向放弃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关上了通往海洋的大门,直到四百多年后被西方国家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

—摘编自苏纪兰《郑和下西洋的回顾与思考》

材料四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认为海洋经略“实为海疆久远之谋”;魏源不仅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防思想, 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工业和航运业推动海洋贸易生产发展,“以商贾为本计”的海洋经略思想……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李鸿章发出了“御外之道莫重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的呐喊;张之洞提出了“整顿海军实为经国要图”……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指出:“海权操之在我则存, 操之在人则亡”“海军实为富强之基”。

——摘编自杨文鹤《海洋与近代中国》


(1)关于郑和下西洋时间的不同记述,你认为材料一、二哪则可信度更高,为什么?
(2)试对《天妃灵应之记》碑的历史价值作出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明清时期基本海洋政策变化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先进人物的海洋经略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2023-11-2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英模是时代的缩影、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集体记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末年,闽南沿海经常遭到倭寇骚扰侵犯,军民奋起抵抗,涌现了很多民族英雄,俞大猷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逝世后朝廷追赠“左军都督”,谥号武襄。有关俞大猷抗击倭寇的故事也在闽南地区广为流传。在闽南民众的想象中,俞大猷是一个晓勇善战、智勇双全的民族英雄,是一代抗倭名将,在抗倭战斗中,他刚毅沉着,有勇有谋,立下了赫赫战功,保护了沿海百姓的生命安全和生活安宁。

——摘编自戴冠青《英雄想象中的价值取向与生命追求》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城乡妇女广泛投入到国家建设中来。1950年,以梁军名字命名的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成立,纵情驰骋在北大荒的原野上。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她们研究出了多种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在异常艰苦的环境里开垦出了22500亩土地。梁军光荣地出席全国第一届工农兵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9年,梁军驾驶新中国建造的第一台拖拉机的英姿被永久地定格在第三套人民币的一元纸币上,成为几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摘编自朱宝辉《绽放在拖拉机上的铿锵玫瑰》等

材料三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

——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俞大猷抗击倭寇的故事在闽南地区广为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军”们大量涌现的背景及其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今形胜之图》,明代绘制,原图长宽115*100厘米。绘图标有“东方九夷、南方八蛮、西方六我、北方五狄”(该图包括两京十三省及周边地区,东至日本、朝鲜,西至今乌兹别充斯坦东南的铁门关,北起蒙古高原,南达南海)。图上标注府、州、县、卫、所及域外国家地区的各级地名近千处。制图学角度上,将运河和黄河混为一体、将乌江绘成长江的主流等显然是错误的。但它尽量利用图中空白,用简明文字把各地区的历史沿革和地理形势作扼要说明,尤其对边疆地区,如在东北女直地区注有“女直慎地。唐曰黑水,唐初乃臣服,置燕州黑水府。金太祖起此……迨入本朝,悉境归附,立都司卫所二百余,所治地方,止于东北,地与契丹相抗,以时朝贡”。

西班牙驻菲律宾的第二任总督基多·拉维查在马尼拉任职期间(1572~1575年),经由阅南商人处得到《古今形胜之图》,他将该图中的重要地名和说明文字译成西文,并呈现给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该图成为欧洲人最早了解的中国地图之一、所载的文化信息使欧洲人对中国有了直观的感觉,因而受到重税。

——摘编自任金城《西班牙藏明刻《古今形胜之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古今形胜之图》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古今形胜之图》流传至西方的背景,并说明该地图的史料价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得海禁政策相比明初实行时更不符合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嘉靖倭乱”发生后,明朝严行海禁并废除了市舶司,这使得番商失去了合法的贸易渠道,大兴走私贸易。海商也逐渐转为了海盗,“虽概称倭夷,其实多编户齐民也”。福建巡抚谭纶奏称:“闽人滨海而居者,不知其凡几也,大抵非为生于海则不得食,若一切禁罢,则有无何所于通,衣食何所从出。如之,何不相率而引为盗也。”中央政府中也有很多同谭纶持相同观点的大臣,明朝上层最终开始考虑更适合实际情况的政策。1567年,明穆宗宣布在福建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海”。“隆庆开海”带来了海上贸易的繁荣,朝廷也越来越重视海澄舶税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这是除了维持稳定海疆以外的又一重要好处。因此,明朝政府制定并不断完善海澄舶税的制度,以官方政策的形式将税收分类并固定下来,这为中国开启海洋贸易国际化奠定了政策上的基础。

——摘编自薛振威《16世纪中国海外贸易思想变革——以隆庆开海为例》

(1)据材料概括明朝“隆庆开海”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隆庆开海”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嘉靖中叶以后,东南沿海一带的倭患愈演愈烈。由于官兵征剿不力,倭寇出没无常,如入无人之境。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四年被调往浙东抗倭。戚继光深深地感到,旧军队缺乏严格的训练,士兵素质差,战斗力不强,军纪松弛;若不另行组建和训练一支新军,就根本无法抵御武器精良、剽悍勇狠的倭寇。戚继光前往义乌募兵。他对应募者进行严格挑选,他强调选的士兵要胆大,才能克敌制胜。他以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精神要求士兵。他强调,“凡赏罚,军中要柄。若该赏处,就是平时要害我的冤家,有功也是赏”。针对倭寇的作战方式,参照东南沿海的地形,戚继光创立了“鸳鸯阵”。四千新军经过戚继光两个月严格而有效的训练,“无不以一当百也”,成为打击倭寇的有生力量,被称作“戚家军”。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戚继光练兵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戚继光治军的措施。
7 . 【大航海时代的中葡两国——亨利王子和郑和的对比】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

材料二 郑和的出海确实是种奢侈的冒险,除了声势浩荡并带回奇谈异闻外,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商业利益。士大夫强烈反对,甚至在史书中也只是轻轻一笔带过而已。明朝政府对航海缺乏持久的兴趣不说,也未能抓住发展海上力量的机会。郑和的航海并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仅仅只是成为一种空前绝后的冒险壮举。       

——摘编自【美】费正清著:《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亨利王子作为近代航海教育事业和航海探险事业的先驱,在葡萄牙和世界航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航海首先给葡萄牙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利益。他派出的探险队占领了大西洋东部海域的马德拉、亚速尔和佛得角等几个群岛,这些新发现的领土给葡萄牙带来了巨大的好处。1436 年,亨利王子的探险队在西非发现黄金,15 世纪 50 年代,葡萄牙每年从几内亚运走价值 200 万美元以上的黄金。

亨利王子开创的奴隶贸易也给葡萄牙带来巨大好处,到 15 世纪 50 年代,平均每年有 700-800 名奴隶通过阿尔加维和里斯本进入欧洲。……在亨利王子时期,葡萄牙商人控制了西非沿海及大西洋东部岛屿的贸易,葡萄牙商船队一跃成为世界上首届一指的商船队。同时,亨利王子还开创了殖民制度和种植园制度。到 15 世纪中期,葡萄牙已经准备好并开始“向地理发现和缔造帝国这一步骤前进。”他被称为“近代地理发现的鼻祖”,从他的航海时代起,每一个由陆路或海路从事地理发现的人,多少是沿着他的足迹前进的。

——摘编自潘树林:《略论亨利王子对近代航海事业的贡献》,社科纵横. 2010,25(11)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郑和航海事业未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亨利王子近代航海事业所带来的影响。
2024-05-0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问津教育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

文学对曰:“……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大夫(桑弘羊)曰:“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摘自汉朝桓宽《盐铁论》

材料二   1567年(隆庆元年),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隆庆六年,郡守罗青霄……议征商税,以及贾舶……万历三年,中丞刘尧诲请税舶以充兵饷,岁额六千……于时商引俱海防官管给,每引征税有差,名曰引税。(东西洋每引税银三两……其后加增东西洋税银六两)。十七年中丞周案议,将东西洋贾舶题定额,数岁限船八十,有八给引如之,后经自变量有限,而愿贩者多,增到百一十引矣。其征税之规,有水饷、有陆饷、有加增饷。

——张燮《东西洋考》卷7《饷税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双方争论的焦点并指出各自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6世纪中后期明朝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并从世界潮流的角度简要评价明清海禁政策。
2024-04-19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浙江卷)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位于西班牙的哥伦布纪念碑,上有“光荣属于哥伦布”“向哥伦布致敬”两行大字

200710月,拉美印第安人游行示威,要求将“哥伦布日”改为“土著人民抵抗日”,他们把哥伦布塑像披上塑料外套,要求世界重新评价哥伦布。

(1)阅读两则材料,思考在如何评价哥伦布的问题上,欧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持不同观点的原因是什么。试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哥伦布。

材料二   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

(2)概括梁启超的观点,尝试回答梁启超提出的问题。
(3)你如何看待中国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的模式?
2024-04-1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禁止人民无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但鼓励外国以朝贡的形式前来中国进行贸易(史称朝贡贸易),这种贸易规定了贡期、限制船数、限制人数、限制商品数和必须拥有勘合者方得朝贡。1540年后,中国经济朝市场化快速发展,亟需白银作为货币,民间走私贸易因而兴起,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浙江的海商纷纷前往日本贸易。明代中国向西属菲律宾输出的货品大致可分为三类:粮食和其它生活必需品,军需品,生丝和丝织品,中国输入马尼拉的约有9成以上为丝绸,丝绸种类繁多且品质不一、中国商品的价格极具竞争力,中国运回的几乎都是白银,这导致母国的丝织工业家强烈要求西班牙政府对中国丝货输入西属美洲加以限制,以保护他们的利益和母国的丝织工业。

——摘编自李隆生《明后期海外贸易的探讨》

材料二   曾留学美国并当过买办的容闳在1867年拟定了一个“联设新轮船公司章程”,由应宝时转呈曾国藩,再转致总理衙门。该章程强调俱用中国人合股而成,章程大致模仿外国轮船公司及其在华经营的方法。此后,官民都开始准备投资航运。第一个以华资名义经营的轮船航运企业,是李鸿章在上海正式成立的招商总局。李鸿章任用朱其昂、朱其诏兄弟筹组招商局,他们虽是以沙船为世业的淞沪巨商,但因属旧式商人,在招股集资中缺乏号召力,招股活动几乎“无人过问”。最初筹集的资本包括官款在内,实缴不到20万两。在企业经营方面,由朱其昂所购之船,不是“船大而旧”,就是“舱通而小”,而船只“购买价值反较洋行新造之头等好舱尤贵。”

——摘编自张赛美《上海近代轮船航运业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海外贸易的特征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近代轮船业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2024-01-24更新 | 37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