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清朝颁布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新疆条例》、《西藏通制》、《西藏善后章程、《钦定西藏章程以及《理藩院则例》等法律条例。这一系列法律条例(     
A.提供了边疆治理策略B.确保了民族地区稳定
C.拓展了清王朝的版图D.标志着中华法系确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在台湾府治(今台南市)筹办了台湾的第一所书院——西定坊书院,并规定“不许别创书院”。次年,随着台湾府正式设立,“不许别创书院”的禁令逐渐放宽,台湾的书院更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仅在康熙年间便有12所。由此可以推知(     
A.书院教育新体系初步形成B.文教兴盛益于政治稳定
C.儒学传统在台湾根基深厚D.清朝文化政策走向封闭
7日内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最后一卷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3 . 面对“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悲剧,龚自珍发出:“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的感叹,由此可知清朝(     
A.专制主义不断加强B.完全剥夺言论自由
C.远远落后汉朝D.社会动荡不安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柞水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练考(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4 . 地名的变化反映历史变迁。下列地区形势图按所处时代前后排序正确的是(     

A.图1图2图3图4B.图2图1图3图4
C.图4图1图2图3D.图4图2图1图3
7日内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雍正朝以前,清朝的重要的军国事务,特别是战争的统筹、指挥几乎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议政王、议政大臣均为满洲亲贵。雍正七年(1729年),清世宗由西北两路发动战争意图平定准噶尔部。雍正八年(1730年)十二月,清世宗建立军机处专事上述军务,最早进入其中的包括怡亲王允祥,议政大臣尹泰、阿齐图、特古忒、查弼纳,内阁大学士马尔赛。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两位汉人内阁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也在军机大臣之列。由于军务牵涉事项较多,其权力范围逐渐扩张,首席军机大臣也成为清世宗所谓“赞襄机务”之人。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军主力撤回后,清世宗将在乌里雅苏台等地设置将军由战时驻扎变为日常驻防并受军机处直辖。在军务外,这些将军也兼管民政、制衡蒙古王公,与理藩院体系下的册封羁縻治理形成配合。

——摘编自刘文鹏《军机大臣议复机制与清朝国家政治体制重构》

材料二   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其中包括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等人。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文化。地理方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方面,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方面,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此外,还涉及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欧洲古典哲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方面。就其知识水平而言,基本上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平均或最高水平。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三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建立的直接原因,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2024-06-0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清代政务的处理有一明一暗两条渠道,明的是指官员将题本、奏本递送至通政司,由其转交内阁,内阁票拟后呈送皇帝裁决;暗的是指臣僚将奏折直接递呈皇帝,皇帝御览亲批后发回奏折人。这意味着清代(       
A.中枢机构运作更趋合理B.权力分配体制发生新变化
C.中央机构职权划分细密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材料三   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就无法参与全球精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

(1)根据材料一、读图指出爱琴海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2024-06-04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8 . 下表是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颁布的政令。这些政令的颁布表明,明清时期(     
时间政府政令
洪武十四年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永乐三年泉州、宁波、广州等三处市轴司更名为“来远”“安远”“怀远”。
顺治十八年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乾隆二十四年关闭江、浙、闽三海关,由粤海关行商垄断对外商贸易事务。
A.海禁与开放并存的对外政策B.统治者对海洋战略的认识深化
C.海洋政策呈现出政治集权化D.海外贸易管理日益趋向制度化
9 .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访华使团成员约翰·巴罗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地相提并论。”这段描述(     
A.指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B.彰显了工业化完成后的自信
C.完全扭曲了清朝的真实情况D.一定程度揭示了清朝的危机
10 . 清朝嘉庆年间制作的《台州府太平县海洋全图》,详细记录台州府沿海的地理信息,尤其强调炮台和信号站的位置。1895年,程鹏等晚清士人绘制出《沿海七省口岸险要图》,“大旨据英国海部图”,但“命意不同,注重陆岸形势”。这两部海图的共同之处在于(       
A.学习西方的绘图技术B.旨在提高国人的海防意识
C.利于海上贸易的发展D.体现近代主权观念的加强
2024-06-0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