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世纪的中国,缙绅和绅衿成为大中地主的主要来源,他们靠特权积聚财富,其利益同商品生产和市场都不存在直接的联系,至少市场不是他们获取财富的最主要的途径。受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影响,“君子不言利”成为士大夫阶层的共同道德标准。中国封建社会只给读书做官的人以优隆的社会地位,经商致富的人始终得不到社会真正的尊重。从事商业化经营的地主一旦经营致富,便放弃直接经营,转入到出租地主行列:他们常会通过买功名、捐官爵,摇身一变为缙绅地主。

18世纪的英国,政途不是唯一的出路,地主依财产取得相应的政治地位,既可通过经济的手段(主要是作为一个地产所有者)取得社会地位,也可因担任政府高官显职获得爵位,殊途而同归,似乎不存在款优孰劣之分。在商业化的浪潮中,封建领主向地主转化,他们掠夺资源、看重功利和效益,不但经营企业化的农业,而且普遍涉足工商业。作为土地所有者,他们并非仅仪是坐收地租的寄生者,更是直接参与了资本主义农业的改造(圈地运动),而且成为地产改良的重要投资人。

——摘编自徐浩《18世纪中英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18世纪中英两国地主对商业化经营的态度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中国地主对待商业化经营的态度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2 . 元朝政府曾四次“禁商泛海”。明朝建立后,朱元障“禁海外互市”,1567年,明朝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仍有严格规定,并严禁与日本贸易。清朝初年,清廷实行禁止沿海人民出海贸易的政策,后虽逐渐开放海禁,但对船的长宽、载量和可载人数等予以限制。封建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的直接原因是(     
A.防范西方的殖民侵略活动B.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C.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D.受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影响
3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其演进历程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内涵
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国家制度建设
民族关系民族交往、民族交流、民族交融
华夏认同认同中华优秀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请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为主题,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2-2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2月开学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清朝中央政府除制定全国统一的基本法典之外,还制定了一系列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专门法规,如《蒙古律例》《回疆则例》《新疆条例》《钦定西藏章程》《理潘院则例》等。这说明清朝(     
A.对边疆地区各族实行多种管理制度B.采取了整齐划一的方式管理边疆地区
C.以立法形式确定对边疆的民族政策D.进一步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自治
2024-02-02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史记·匈奴列传》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二   古罗马也曾修筑过“千里长城”。从1世纪到3世纪,罗马人为防备日耳曼人的袭扰,陆续在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修建了一条“防御之墙”,从今天德国的波恩附近直到雷根堡附近,全长584千米。另外,公元117年,罗马皇帝哈德良来到不列颠视察后,下令修建长城以抵御凯尔特人,该长城由三个罗马军团历时约六年分段筑成,史称哈德良长城,全长约118千米。

——摘编自马兆锋编著《伟大的古罗马文明》

材料三   清朝入关后,一直没有修缮过长城,康熙三十年(1691),古北口一带的城墙有不少地方损坏倒塌,边防总兵蔡元上疏朝廷请求修缮,工部等建议康熙帝予以批准。康熙帝很不以为然,他认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历代经常修缮,但从来都没有因此而免除边患。他说:“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摘编自徐永清《长城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欧亚帝国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熙帝对修筑长城的看法。
6 . 康熙指定少数亲信官员将地方舆情、粮食收成、自然灾害、粮价之类信息亲自缮就奏折,单独呈送皇帝,地方大员、中央官员不得与闻。康熙此举(     
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推动了农业的稳步发展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D.保障了地方物价的稳定
7 . 清朝初年,朝廷宣布禁止学者创立书院,纠众结社,表面上是不许“空谈废业”,实际上是不许“集群作党”。于是乎,形成了与晚明截然不同的社会风气与文化氛围,知识界的活跃空气被禁锢了,朝廷官员大臣的角色扮演多是“跪受笔录”,政治活动完全萎缩了。据此可知当时(     
A.加强政治文化专制统治B.海禁政策空前加强
C.民族交流与融合被阻断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024-01-27更新 | 113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汉南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综合检测(一)历史试题
8 . 康乾后期,清政府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一地贸易,由政府指定机构代为管理,并对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进行严格限制。这一做法(     
A.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B.缘于政府重视开拓国内的市场
C.完全符合世界发展潮流D.为后世处理对外关系提供借鉴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政府在政治统治、军事镇守、经济发展之外,通过儒学教化软实力的建构,在根基性的文化及信仰层面建构起西南边疆与内地一致的统一体:广设府州县地方官学和官办书院;提供科场优惠政策;建立乡贤名宦祠,供奉清朝政府提倡的儒家正统思想的代言人。清朝在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宏伟过程中,能够因地制宜的为边疆和地方预留一定的自我表达空间,不仅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和“大一统”政治思想的推行与渗透,还有力地促进了边疆和地方新秩序的稳定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对国家主流文化和王朝国家的认同。

——摘编自郎玉屏《清代西南边疆儒学教化研究》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在西南边疆治理的举措及目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西南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效果。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上, 出现了几个被人津津乐道的“治世”“盛世”时期,如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清“康乾盛世”等等。三个典型的“治世”“盛世”时期,统治者都能从前代汲取教训,居安思危,关注民生,克勤克俭,以德义感化百姓;在治理上为官择人,注重吏治,改革法制,减轻刑律,缓和矛盾,取信于民,从而有助于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在“治世”“盛世”的初期,生产都不是高度的发展,统治阶级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如解放奴婢,驱民归农,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轻徭薄赋,不夺农时,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摘编自裘斌 《中国古代 “治世”与“盛世” 成因探析》

材料二 康乾时期, 国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在盛世“光环”之下,我们应该看到康乾盛世的另一面。权力不受监督,就容易滋生贪腐。和珅、王皇望都是这一时期巨贪的代表。经济发展区域不均衡,人口资源环境危机显现,粮食供应问题越来越严重。1796 年至1804年,川楚陕甘豫五省白莲教起义,清政府花费了!亿2000万两白银才将其平定下去。随着闲关镇国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越来越深化,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越来越枯竭,而同期的英国工业革命正轰轰烈、如火如荼地进行。此消彼长,清王朝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可避免地减弱了。

——摘编自唐博 《深度探秘:康乾盛世的AB面》


(1)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世”“ 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乾盛世”背后隐藏着何种危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