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在台湾府治(今台南市)筹办了台湾的第一所书院——西定坊书院,并规定“不许别创书院”。次年,随着台湾府正式设立,“不许别创书院”的禁令逐渐放宽,台湾的书院更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仅在康熙年间便有12所。由此可以推知(     
A.书院教育新体系初步形成B.文教兴盛益于政治稳定
C.儒学传统在台湾根基深厚D.清朝文化政策走向封闭
7日内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最后一卷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2 . 面对“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悲剧,龚自珍发出:“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的感叹,由此可知清朝(     
A.专制主义不断加强B.完全剥夺言论自由
C.远远落后汉朝D.社会动荡不安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柞水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练考(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清代政务的处理有一明一暗两条渠道,明的是指官员将题本、奏本递送至通政司,由其转交内阁,内阁票拟后呈送皇帝裁决;暗的是指臣僚将奏折直接递呈皇帝,皇帝御览亲批后发回奏折人。这意味着清代(       
A.中枢机构运作更趋合理B.权力分配体制发生新变化
C.中央机构职权划分细密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4 . 【细节中的历史趋势】
以下是17世纪后期中外历史的部分大事记:

1588年英西海战爆发,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624年荷兰窃据台湾。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后金为大清。

1637年宋应星《天工开物》刊行,总结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农业技术。

1640年李自成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1640年英国内战爆发。

1641年徐弘祖卒,其著作《徐霞客游记》影响深远。李自成入洛阳,杀福王朱常洵。

1644年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定都北京。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

根据以上大事记,指出当时中外历史的两条发展趋势,并用其它史实予以说明。
(要求:所写趋势应符合历史发展方向,运用史实准确充分,逻辑清晰。)
2024-06-0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朝嘉庆年间制作的《台州府太平县海洋全图》,详细记录台州府沿海的地理信息,尤其强调炮台和信号站的位置。1895年,程鹏等晚清士人绘制出《沿海七省口岸险要图》,“大旨据英国海部图”,但“命意不同,注重陆岸形势”。这两部海图的共同之处在于(       
A.学习西方的绘图技术B.旨在提高国人的海防意识
C.利于海上贸易的发展D.体现近代主权观念的加强
2024-06-0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自康熙、雍正以来,清统治者逐渐将前朝设置的军事卫所改为府、州、县,或并入临近的行政区划;原有的卫学也改为府学、州学、县学,或并入附近的地方官学。该举措(     
A.推进了国家治理的一体化B.有利于教化在原卫所区发轫
C.扩大了清王朝的统治区域D.废除了明朝原有的官学体系
2024-06-0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高三最后一次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学者指出,清朝在处理民族问题和制定民族政策方面比明朝更稳妥和有效,主要原因就是清朝统治者善于继承与创新。以下属于其“创新”方式的是(     
A.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B.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
C.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D.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2024-06-0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高三下学期最后一次测试历史试题
8 . 清代运行的“雨泽奏报制度”留下了大量的“雨雪粮价折”,其中包含有降水、收成、粮价等诸多信息。康熙时期具有密折奏事之权的地方督抚大员基本都要奏报地方雨泽,否则就要受到皇帝的申饬。这一举措旨在(     
A.完善地方监察制度B.强化对官僚的控制
C.直接广泛获取信息D.关注地方秩序稳定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松筠(1752—1835年),字湘圃,蒙古族人。乾隆五十年(1785年),松筠奉帝命办理俄罗斯贸易。俄属布哩雅特人劫掠蒙古库伦商货,俄国官员不按照两国约定向清廷移交案犯,清政府发文交涉,俄不予理睬,清政府停止边贸往来。贸易久停,俄有悔意,撤去旧官,屡请开市,未得清廷允许。松筠积极斡旋,历经七年,使长期停止的边境贸易恢复正常。松筠两度出任伊犁将军,离任时共垦田六万四千亩;关心边疆文化建设,组织学者编撰《西陲总统事略》和《钦定新疆识略》,是晚清西北史地学兴起的标志;松筠边疆治理经验丰富,维护了边境地区的稳定。

——摘编自《清史稿·松筠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松筠治理边疆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松筠治理边疆的意义。
2024-06-01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 -高中历史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时期,史无专官,史官均由内阁、翰林院、各部院衙门以及征召、荐举、招考的学者担任,史书修完,史馆撤销,史官解散。比如钱大昕两次奉敕参与志书的修纂,与馆中同仁讨论体例,交换看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方志修纂思想。乾隆三十年(1765年)国史馆在东华门内开馆,蒋良骐入史馆编纂、在纂修国史的过程中,不断抄录史馆资料,积少成多,遂编纂成书,是为《东华录》。尽管专制政权对史馆控制严格,但只要不触犯大忌,统治者一般都会“开明”处理。在编纂《明史》的过程中,潘耒等入史馆的私家学者提出核事实、乘公心、彰直道的思想,主张作史一定要“直则万世之公道伸,平则天下之人心服”。学者们在治学方向和方法上相互影响,甚至诸如经世致用的私家史学理念在官修史书中得以体现。但是所修史书切近帝王根本利益,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修史准则,特别是乾隆对官修史书的指导思想、体例、内容等乾纲独断。晚清时期,一大批触觉灵敏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王朝危机,研究边疆史地和域外史地,魏源、姚莹等都是先行者。

——摘编自王记录《在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之间—从清代学者的活动看官、私史学的联系与冲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官、私史学的联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朝的史馆修史。
2024-06-01更新 | 66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