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乙、丙分别是中国古代三个统一王朝的形势图(部分)



材料二:清朝前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多次出兵平定西北边疆叛乱,完成了对新疆、西藏的完全统一,击败沙俄侵略,收复台湾。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前提下,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限自治;不同地区颁布了如《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通则》等相应的法律;各地因俗设官(制),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等;对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用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加强联系;不断赐封喇嘛教领袖,在蒙藏地区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蒙古族集中生活地区划定牧区、屯田(新疆)、实行招民开垦(西南地区)等,大力发展边疆经济。

——摘编自马汝珩、马大正主编的《清代的边疆政策》等


(1)根据材料一,读图,判断甲、乙、丙所处的历史时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前期稳固边疆的特点及意义。
2022-11-2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由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   清政府在1684年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在西藏地区册封当地佛教领袖达赖和班禅,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清朗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论财力,“内外度支,有盈无细,府库所贮,月美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论人口,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百年时间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3;论文化,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材料四   乾隆时代 ,或者说十八世纪的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均有许多成绩,为前代所不能企及,这是就历史的纵向比较而言……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绩作横向的考察,即放到当时世界范围中,与欧美国家相比较,那就会呈现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清朝统治使中国丧失了250年,而关键与西方的时间落差恰恰是康雍乾三代的134年。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发生后的许久,人们才会感觉到切肤之痛。

——戴逸《论乾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和元朝对东北边疆的治理措施,并简析元朝对边疆统治的成功之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政府治理边疆的经验,并简述清朝在国家疆域方面作出的历史贡献。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清朝前期的史实,围绕你眼中的康乾盛世,自拟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 . 1989~2018 年,是中国边疆研究的热潮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秉承历史传统,承袭了“恩威并施,羁縻治之”的治理政策,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政治制度——羁縻府州制。唐朝的羁縻制度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唐朝军事力量笼罩之下的地区设立的羁縻州、县,其长官由部族首领世袭,内部事务自治,并进行象征性的进贡,但要忠于中原政府、不得吞并其他羁縻单位和内地州县,以及按照要求提供军队等,实际上中原政权将其视为领土的一部分,文书用“敕”;第二种是所谓的内属国,如疏勒、南诏、契丹等,一般封为都督或郡王,有自己的领土范围,但是其首领的政治合法性来自于中原政府的册封,不能自主,中原政权将其视为臣下,文书用“皇帝问”;第三种是所谓的“敌国”和“绝域之国”,如吐蕃、回纥、日本等,虽然可能亦有册封,然多为对现实情况的追认,其首领的统治合法性并不依赖中原政权的册封,中原政权的文书多用“皇帝敬问”。

——摘编自李振中《初唐夷夏观、藩属观、天下观与极盛疆域的形成关系论略》

材料二       下表1989~2018 年 30 年边疆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


聚类主题词高频关键词
边疆重点地区新疆、清代新疆、新疆建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云南省、云南边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西藏、拉萨、日光城、噶厦政府、达赖喇嘛、十三世达赖喇嘛、蒙古、内蒙古、蒙古地区、黑龙江、黑龙江流域、黑龙江省、广西、海南岛、海南
边疆关注时段清朝(清代、清朝、乾隆、清政府、清代前期、清廷、明清时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朝)、明代(嘉靖、万历、明初、明廷、朱元璋)、唐朝(唐代、唐王朝、唐前期、隋唐时期)、元(元代、成吉思汗)、汉(秦汉、西汉、西汉王朝、汉武帝、两汉、东汉)
边疆治理边疆治理、边疆政策、治理、边疆教育、对策、边疆问题、改土归流、宗藩关系、治边思想、屯田(制)、经略、土司制度、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社会治理、国家治理、政策、理藩院、羁縻州府、西藏地方政府、安西四镇、策略、黑龙江将军、朝贡关系、朝贡贸易、卫所、天下观

——改编自朱尖《中国边疆研究学术热点、特征与边疆内涵认知》

材料三在清朝的前 150 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 20 世纪的后继者,被视为今日中国的疆域。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地域,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王朝实施羁縻政策的特点及其意义。
(2)指出材料二中边疆研究最突出关注的地区,说明关注该问题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3)分析材料二、三,结合所学说明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我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居住在中原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齐国以“攘夷”相号召,与之斗争,数次援助燕、卫、邢、郑等国,击退狄与楚的进攻。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进入战国时期,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我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这一时期,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材料二   比起前代,清朝的贡献就在于: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清朝巩固边疆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2023-01-1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线上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中华文明渊源流长。

     1963年何尊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 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何尊高38. 8厘米,口径28. 8厘米,重14. 6公斤。铭文记述了周成王营建成周、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中记录了天子对于宗小子何的训语之辞,还引用了周武王克商后在高山举行祭祀时发表的祷辞,即“宅兹中国,自之又民”。定都天下之中以统治万民,这是周王朝开国之君革故鼎新、接受天命的宣言。
(1)指出上述材料的史料类型。结合所学说明该史料研究的价值。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 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2)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构成秦朝制度“三个环节”的名称。说明该制度建立的影响。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 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3)依据材料概括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康雍乾三朝绘制疆域图简况

康熙朝1708年,康熙“谕传教西士分赴内蒙各部、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廓,用西学量法,绘画地图。”于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
雍正朝沿用为康熙朝测绘地图的西方传教士,对于尚不能进行精确测量的西域地区,仍在地图上以虚线标注
乾隆朝测绘工作以大清技术人员为主,吸收在准部、回部进行实地测绘地图的成果, 订正西藏部分错误。于1760年绘成的更完整、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 图》,达到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最高水平
(4)依据材料和所学,对康雍乾三朝绘制疆域图进行简要说明。
6 . 中央和地方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创立和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

——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

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材料三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元朝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材料四自从清王朝入主中原以来,政府创新地方管理体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与治理,使西藏地区长期保持社会稳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说明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杨韩《清朝前期对西藏的治理及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直接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初和唐初制度建设的共同点。
(3)与北宋相比,指出材料三中元朝的行政机构发生的主要变化。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政府管理西藏的主要措施。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大批汉人被流放到黑龙江的奴尔干城一带;并在蒙古地区进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屯田,在漠北蒙古设岭北行省,调动大批蒙古人、汉人、南人在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梅海等地屯田6万多亩;在云南(原大理国属地)设云南行省,汉人张立道做劝农使时,“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并介绍内地养蚕植桑的经验。

——摘编自齐涛《古代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雍正帝为进一步巩固对广大西南地区的统治,在改土归流的基础上推行一系列开发政策。雍正帝在灵活处理土司、土官问题后派遣了一批忠诚、廉明、吃苦的流官以安定局面。针对土税繁多且杂乱的现象,雍正采取轻收、划一赋税,按内地“摊丁入亩”征收。雍正还在西南地区丈量土地、鼓励开垦,对大量无主荒地或生荒地,发给牛种、给予银两、分给房屋,鼓励垦种。官府在改流区发展水利、设置水利专官,开发水路交通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如清廷在苗区组织苗民修筑公路,北达四川,东入贵州。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普遍开设学校,批准各州县科举之名额。

——摘编自启智《清史通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政府开发边疆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雍正帝开发西南地区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简表

时间赋税总额农业税商业税
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3559万贯2321万贯1238万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5698万贯2762万贯2936万贯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7070万贯2162万贯4911万贯

——整理自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枃初探》

材料二   在宋代,商人、徊农、奴婷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土地买卖、典当也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松弛。与此同时,瓦埤、勾栏等场所的兴起为市民阶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生活。

——摘编自郭尚武《两宋良虒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等

材料三   明清时期边治理的主要措施

明朝清朝前中期
中央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边疆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封授女真部落首领官员抗击沙俄: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设立东北三将军辖区,管辖奉天、吉林、黑龙江
东南统一台湾;设台湾府,乘属福建省
西南封授当地的僧俗法王、王等封号;设行都指挥使司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饮定藏内善后章程》
西北与鞑靼订立和议,其首领俺答汗接受明朝册封先后平定准噶尔部以及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两级进行管理,任令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设伊犁将军管理军政事务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税收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并结合所学指出其与材料一所反映现象的内在联系。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至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特点与意义。
2022-08-02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7月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83年,康熙帝派施琅率领水师击败郑氏集团,进驻台湾,“百姓壶浆相继于路,海兵皆预制清朝旗号以迎王师”。随后,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朝野之间意见分歧。施琅力排众议,主张坚守台湾。他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而且“野沃土膏,物产利溥”。特别是他很有远见地意识到若弃而不守,西方殖民主义者必利用台湾,“窃窥边场,逼进民庭,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遗患后世。因此,他认为台湾“即为不毛之荒壤,必借内地挽转运输,亦断断乎其不可弃”。在他的坚持下,康熙帝始决定坚守台湾,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台湾、厦门合派一道员管辖。台湾重新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施琅对统一台湾的贡献。(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0 .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一贯重视处理民族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作用。

材料二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今四川松潘),……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退兵,再派使臣求婚。……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对吐蕃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

材料三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 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新的管理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

——整理自2011年全国文综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管理蒙古族地区事务采取的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