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缅邦交体制的变化

材料一: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三月,缅甸雍籍牙王朝派遣使团携带长寿佛、万寿经、红黄檀香、象牙、缅布、孔雀屏、红呢、驯象等贡物从云南腾越出发,前往热河。六月,乾隆皇帝下旨册封缅甸首领孟云为缅甸国王。七月,缅甸使团到达热河避暑山庄和北京,受到乾隆皇帝的热情接见,并赏赐丰厚的礼物,除正常的例赏外,还有“加赐”和“特赐”,包括金银、玉佛、玉如意、茶叶、各种瓷器、绫罗绸缎珐琅器、漆器等物。在缅甸使团来华朝贡之际,清政府派官员赴缅宣封。缅向遣使朝贡与清朝派官员敕封缅甸国王,标志着中缅宗藩关系的建立并逐步进入成熟期,双方使者往来频繁,边境贸易繁荣,文化交流不断。

——摘编自段知力《中缅宗藩关系研究》

材料二:进入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东亚宗藩体系岌岌可危。1885年,在经历三次侵缅战争之后,英国将缅甸纳入其在南亚的殖民体系和条约体系,缅甸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886年,中英双方在北京订约,第一条规定缅甸对中国仍守十年一贡之制,但是作为“宗主国”的英国并没有履行这一规定。1887年10月11日,中英《缅甸条约》签订,清缅宗藩关系正式终结,这也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制瓦解的缩影。

——摘编自何瑜、张波《清代中缅宗藩关系述论》


指出材料中中缅邦交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西北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历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中央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
(2)明清时期经略边疆、维护国家统一出现了反对外来侵略的新变化。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2023-11-21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肥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下图是学者绘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级图。

   

——摘编自李静、于晋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紧扣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2-10-27更新 | 4085次组卷 | 24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期,仅江南一省的赋税就占了全国的三成,科举考试录取更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之说。清政府专门设立了两江总督并增派淮阳总督、安徽巡抚等官员进行协同管理。顺治帝后期,江南省被拆分为江苏、安徽两省,如下图。


材料二   清初为便于统治明代故土,仍沿用明制承宣布政使司,仅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承宣布致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留都的地位。康熙年间,改布政使司为省,因认为全国区划为十五省,其制过大,先后分湖广省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省为陕西、甘肃两省,汉地被拆为十八省。在边疆,清朝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由中央设辖区,委派重臣,如在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及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5个将军辖区,但伊犁将军一直待在中原,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蒙古则采取其民族的盟旗制,连同内地18省,全国共为26个政区,为中国现代省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单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清政府对江南省的拆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行政区划设置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在边疆治理上与唐代有所不同,即在边疆地区不断推进边疆内地化,行政管理上在一些重要地区往往设立与内地一样的行省、县,并任命流官,形成流官与土官掺杂联合治理地方的特点。在经济开发上,加大开发力度,赋役税收“比之内地”。交通上,不断开辟新的路线,完善边疆与内地的驿站系统,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管理。

材料二   清朝前期边疆地区的治理

东北地区以郡县制管理当地的汉人,以八旗制度管理满族,以姓长制度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以盟旗制度管理东蒙古人民。
北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
新疆汉族聚居区实行郡县制,维吾尔族地区实行改制的伯克制度,游牧的哈萨克人、布鲁特人和哈密、吐鲁番地区实行扎萨克制度。
西藏实行驻藏大臣与西藏宗教领袖联合管理的政教合一的制度
西部及西南川、青、甘、滇藏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东南台湾和海南岛实行郡县制。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治理边疆地区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清一统志》共三修,历康熙至道光五朝,展示了清朝从大乱走向大治达到鼎盛,又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中国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三藩战争结束后,每一地区均被载入一统志,以从观念上确认疆域统一,“奉命开馆纂修一统志书,适台湾、金门、厦门等处已属内地,设立郡县文武官员,请敕礼部,增入通志之内。”雍正朝,完成了对“大一统”理论的论证,雍正皇帝借曾静一案之机,提出“中外一家”,正面批判“华夷之辨”;嘉庆重修一统志,整个西北、北部地区完全纳入“大一统”疆域版图之中。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是对“大一统”理念划时代的突破,也是“中国”概念演变的重要例证。

——摘编自李金飞《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

材料二   



清朝形势图(1820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的意图及其时代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乙、丙分别是中国古代三个统一王朝的形势图(部分)



材料二:清朝前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多次出兵平定西北边疆叛乱,完成了对新疆、西藏的完全统一,击败沙俄侵略,收复台湾。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前提下,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限自治;不同地区颁布了如《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通则》等相应的法律;各地因俗设官(制),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等;对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用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加强联系;不断赐封喇嘛教领袖,在蒙藏地区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蒙古族集中生活地区划定牧区、屯田(新疆)、实行招民开垦(西南地区)等,大力发展边疆经济。

——摘编自马汝珩、马大正主编的《清代的边疆政策》等


(1)根据材料一,读图,判断甲、乙、丙所处的历史时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前期稳固边疆的特点及意义。
2022-11-2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2年,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的《坤舆万国全图》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世界地图。该地图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绘图方法,而是采用了当时西方流行的制图方法。主图介绍了五大洲知识、全球概念的划分,这幅世界地图上第一次呈现出长城、万里长沙(南海诸岛)等地名、地物。……为了迎合中国是世界中央的观念,利玛窦把子午线从世界全图中央向左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地图中央。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1708年,康熙“谕传教西士分赴内蒙各部、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廊,用西学量法,绘画地图。”于1718年绘成了《皇舆全览图》。雍正朝沿用为康熙朝测绘地图的西方传教士,对于尚不能进行精确测量的西域地区,仍在地图上以虚线标注。乾隆朝测绘工作以大清技术人员为主,吸收在准部、回部进行实地测绘地图的成果,订正西藏部分错误,于1760年绘成的更完整、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达到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刘潞《清代画图调研报告》

材料三   18755月,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西北军务,全面负责收复新疆。此复新疆后,左宗棠加强了西北地区的军事防务,创办了兰州制造局和甘肃织呢局。左宗棠曾多次上奏朝廷,阐明新疆设省的必要性,建议在各地设立新的行政建置,直接管理各地民政事务。188411月,新疆行省正式建立。

——摘编自李风《法制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坤舆万国全图》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乾隆朝进一步绘制清朝疆域图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政府为解决西北边疆危机采取的措施。
9 . 1989~2018 年,是中国边疆研究的热潮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秉承历史传统,承袭了“恩威并施,羁縻治之”的治理政策,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政治制度——羁縻府州制。唐朝的羁縻制度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唐朝军事力量笼罩之下的地区设立的羁縻州、县,其长官由部族首领世袭,内部事务自治,并进行象征性的进贡,但要忠于中原政府、不得吞并其他羁縻单位和内地州县,以及按照要求提供军队等,实际上中原政权将其视为领土的一部分,文书用“敕”;第二种是所谓的内属国,如疏勒、南诏、契丹等,一般封为都督或郡王,有自己的领土范围,但是其首领的政治合法性来自于中原政府的册封,不能自主,中原政权将其视为臣下,文书用“皇帝问”;第三种是所谓的“敌国”和“绝域之国”,如吐蕃、回纥、日本等,虽然可能亦有册封,然多为对现实情况的追认,其首领的统治合法性并不依赖中原政权的册封,中原政权的文书多用“皇帝敬问”。

——摘编自李振中《初唐夷夏观、藩属观、天下观与极盛疆域的形成关系论略》

材料二       下表1989~2018 年 30 年边疆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


聚类主题词高频关键词
边疆重点地区新疆、清代新疆、新疆建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云南省、云南边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西藏、拉萨、日光城、噶厦政府、达赖喇嘛、十三世达赖喇嘛、蒙古、内蒙古、蒙古地区、黑龙江、黑龙江流域、黑龙江省、广西、海南岛、海南
边疆关注时段清朝(清代、清朝、乾隆、清政府、清代前期、清廷、明清时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朝)、明代(嘉靖、万历、明初、明廷、朱元璋)、唐朝(唐代、唐王朝、唐前期、隋唐时期)、元(元代、成吉思汗)、汉(秦汉、西汉、西汉王朝、汉武帝、两汉、东汉)
边疆治理边疆治理、边疆政策、治理、边疆教育、对策、边疆问题、改土归流、宗藩关系、治边思想、屯田(制)、经略、土司制度、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社会治理、国家治理、政策、理藩院、羁縻州府、西藏地方政府、安西四镇、策略、黑龙江将军、朝贡关系、朝贡贸易、卫所、天下观

——改编自朱尖《中国边疆研究学术热点、特征与边疆内涵认知》

材料三在清朝的前 150 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 20 世纪的后继者,被视为今日中国的疆域。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地域,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王朝实施羁縻政策的特点及其意义。
(2)指出材料二中边疆研究最突出关注的地区,说明关注该问题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3)分析材料二、三,结合所学说明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
10 . 中央和地方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创立和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

——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

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材料三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元朝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材料四自从清王朝入主中原以来,政府创新地方管理体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与治理,使西藏地区长期保持社会稳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说明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杨韩《清朝前期对西藏的治理及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直接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初和唐初制度建设的共同点。
(3)与北宋相比,指出材料三中元朝的行政机构发生的主要变化。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政府管理西藏的主要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