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以“强制劳动”“侵犯人权”为借口,疯狂炒作涉疆议题,其目的就是打压中国经济,制造中国分裂。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下列有关中国历朝历代在新疆设置管理机构,加强有效管辖史实中,表述有误的是(     
A.西汉:西域都护B.唐朝: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C.元朝:宣政院D.清朝:伊犁将军
2 . 古代地方官员名称有些不像常设官员,时常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再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A.政府注重地方治理与中央集权B.巡行监察是管控地方的有效手段
C.地方官员的流动性趋于稳定D.维护专制统治是政府的根本目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在边疆治理上与唐代有所不同,即在边疆地区不断推进边疆内地化,行政管理上在一些重要地区往往设立与内地一样的行省、县,并任命流官,形成流官与土官掺杂联合治理地方的特点。在经济开发上,加大开发力度,赋役税收“比之内地”。交通上,不断开辟新的路线,完善边疆与内地的驿站系统,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管理。

材料二   清朝前期边疆地区的治理

东北地区以郡县制管理当地的汉人,以八旗制度管理满族,以姓长制度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以盟旗制度管理东蒙古人民。
北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
新疆汉族聚居区实行郡县制,维吾尔族地区实行改制的伯克制度,游牧的哈萨克人、布鲁特人和哈密、吐鲁番地区实行扎萨克制度。
西藏实行驻藏大臣与西藏宗教领袖联合管理的政教合一的制度
西部及西南川、青、甘、滇藏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东南台湾和海南岛实行郡县制。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治理边疆地区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郑成功此举(     
A.实现了国家统一B.增强了民族认同
C.顺应了世界潮流D.冲击了闭关政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汉代和清代的边疆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和清代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
(3)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并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不利因素。
6 . 《清会典》记述理藩院:“掌外藩之政令,制其爵禄,定其朝会,正其刑罚,大事上之,小事则行,以布国之威德。”由此可见,清朝初期处理"外藩"的政策特点是
A.满藩分治B.因俗而治C.藩汉两制D.区域自治
7 . 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推动了周边各族对中华文明高度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帝将宗室女奉献给单于,又约定每年向匈奴贡献一定数量的丝绸酒米,以求苟安。文帝时匈奴再次南下掳掠,并不断在边境侵扰,汉朝不能抵御,仍维持既定之议。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大将军卫青率大军北击匈奴,再次收复河南地,移民十万驻朔方。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将霍去病率领大军先后越过焉支山(甘肃山丹境)和祁连山,大败匈奴军,斩俘四万余人。

——摘编自蔡美彪著《中华史纲》

材料二   清代,经过约一个世纪对边疆地区的用兵,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得到了巩固,疆域基本定型,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清朝进一步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清朝在继承历代民族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社会情况有所创新。

——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民族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中央经略西域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汉代经略边疆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朝专设掌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名称。并以西藏地区的治理为例说明清朝“根据特定的社会情况有所创新”的表现。
8 . “西域”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 部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地区的管辖权。下列各西域疆域图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②④①B.②①③④C.④②③①D.④③①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所示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时间事件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
1727年清朝开始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A.官僚体系的完善B.中央集权的削弱
C.东南海防的加强D.国家疆域的奠定
10 . “康乾盛世”真正达到了盛世的标准,其中判断的标准:为打破“华夷之辨”思想的束缚,倡导“满汉一体”的新民族观;废长城,破“华夷之辨”,视边疆与内地为一体,真正实现了国家的完全统一,建立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主权的疆土有1300余万平方公里。这一事实可用来说明清朝前中期(     
A.思想的高度统一B.经济的繁荣发展
C.制度的不断创新D.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