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教科书中的肖像画对于历史人物的刻画和历史信息的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国古代史部分选了如下12位历史人物图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 汉武帝(公元前156-前87) 、 唐太宗(598-649)、王安石 (1021-1086) 、 岳飞 (1103-1142) 、 朱熹 (1130-1200) 、 明太祖 (1328-1398)王守仁(1472-1529)、戚继光(1528-1588) 、郑成功(1624-1662)、康熙帝(1654-1722)。

材料二   不同时代的岳飞画像

南宋宫廷画家刘松年(1131-1218)拥护抗金,反对投降,为缅怀抗金英雄而作《中兴四将图》。画作中的岳飞(1103-1142) 面白无须,身材微胖,头带方巾,一身淡绿装束,拱手而立,表现出儒雅气度。岳王庙的雕塑是20世纪80年代艺术品,岳飞头戴红缨帅盔, 身着紫色蟒袍, 臂披金甲, 右手握拳前抚,左手按向后,目光如炬, 气宇轩昂。

材料三   《宋史·岳飞传》载:   (岳飞)   “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吟雅诗及作投壶游戏,后常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恂恂如儒生”。

——摘编自逯成武《从统编教材选图的变化看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


(1)从历史贡献的角度对材料一中 12位历史人物进行分类,完善表格内容。
类别人物历史贡献
政治家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王安石、明太祖、康熙帝
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郑成功
思想家孔子、朱熹、王守仁

(2)有人认为材料二中图1更接近岳飞真实形象,结合材料二、三阐释其依据。
2024-02-0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校际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在西南地区“略通五尺道”,西汉拓修夷道,“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南方丝绸之路由民间便道上升为官方通道。秦朝“令其君长治之”,西汉设置了益州郡、越巂郡等七郡,汉武帝在武力征服的同时,又实行“厚赂”“以其故俗治,毋赋税”等政策。秦汉王朝还陆续迁六国富商大贾于此,大规模“移民实边”和“屯田”。南方丝绸之路沿线荥经、西昌、昭通等地出土了大量铁农具。到西汉中期,在中原人士心目中巴蜀地区已经不是“檄外蛮夷”。

——摘编自黄磊《南方丝绸之路与秦汉时期西南边疆的国家整合》等

材料二

在西南彝族聚居区,1734年改土归流后开始设立乡里和保甲,将少数民族与汉族一同编入里甲或保甲。清朝虽以流官治理为主,但也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吸纳土司头人协同治理。“耆老”是村寨领袖或宗教头人,在安边缉盗和人口统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清朝还大量设置义学,教化少数民族子弟,其彰显的“忠君爱国”思想与少数民族道德礼仪规范得以有机结合。土司成为国家基层治理官员,既提升王朝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能力,也加强了边疆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

——摘编自聂迅《清代土司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重构:以改土归流地区为中心》

材料三

邓小平在建国之初就敏锐地意识到民族工作是关系领土完整、政权建设和民心向背的重大事项。邓小平指出:“在世界上,马列主义是能够解决民族问题的。在中国,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也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不能要求少数民族首先取消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应当老老实实取消大汉族主义。”“少数民族要经过一个长时间,通过事实,才能解除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造成的他们同汉族的隔阂”“如果我们不在这三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取得成效,这种历史的隔阂、历史的裂痕就不可能消除。”“少数民族的事应当由他们自己当家,这是他们的政治权利”“我们在贸易上实行等价交换,但是有时还要有意识地准备赔钱。”

——摘编自陈光军《邓小平对西南民族问题的认识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西南地区基层治理的措施,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相比,清代西南地区基层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小平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
2024-01-2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说,必须“礼崩乐坏”,然后才有“天下定于一”。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宋时期,在鄂西民族地区推行羁縻政策,到宋、元交替时期,逐步发展为土司制度。明朝土司制度与羁縻政策的区别在于由松散的统治变为严格的控制;在承袭、纳贡、征调等政策方面,土司制度均有严格的规定,从而加强了对鄂西民族地区的控制。鄂西土司制度随着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行改土归流而消亡。

——摘编自彭建英《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郡县”和“封建”之间的“重大区别”,分析郡县制建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宋的羁縻政策与元明的土司制度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改土归流政策的作用。
2024-01-25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政府在政治统治、军事镇守、经济发展之外,通过儒学教化软实力的建构,在根基性的文化及信仰层面建构起西南边疆与内地一致的统一体:广设府州县地方官学和官办书院;提供科场优惠政策;建立乡贤名宦祠,供奉清朝政府提倡的儒家正统思想的代言人。清朝在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宏伟过程中,能够因地制宜的为边疆和地方预留一定的自我表达空间,不仅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和“大一统”政治思想的推行与渗透,还有力地促进了边疆和地方新秩序的稳定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对国家主流文化和王朝国家的认同。

——摘编自郎玉屏《清代西南边疆儒学教化研究》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在西南边疆治理的举措及目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西南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效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从上古时代起,就是由水稻、小米、牛羊多种生产与生活方式,由辽河红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等不同类型文化共同构成。到了春秋战国,更把这一文化拓展到黄淮江汉,形成一个共同体坚实的核心。到了秦汉时代,则以“天下格局”不断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终于奠定“中国共同体”。到了隋唐时代,新的大一统王朝吸收了南北两方面的新成分,又一次开启了具有“天下”格局的“中国共同体”。疆域更广阔、族群更复杂的蒙元时代,过去的宋、辽、金、西夏都已融汇在这个庞大的帝国之中,因此蒙元时代可以把《宋史》《辽史》《金史》都算入“中国史”,不分彼此,一起修撰。明王朝使得南北经济重心彻底逆转,带动了西南边远地区的开发,强化了中国核心区域的文化同一性。到了清代,台湾并入州县,西南改土归流,回部、西藏、蒙古等族群和区域重新纳入版图,使得“华夏/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疆域辽阔、族群众多、文化复杂的大帝国。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材料中提及的重要历史时期,概括其在“中国共同体”形成中的作用,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连贯成文)
2024-01-1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国家治理兴衰成败的历史来看,每当人类社会面临转型期,哪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具有超前的创新意识,解放思想,成功推进国家治理的制度整体创新,哪个国家就把握了世界发展的先机,取得制度的优势,获得世界市场、技术、人才和资本的配置优势,实现优先发展、跨越式发展,造福本国人民。中国在农耕文明时期,其制度创新长期在世界领先,中国在这个时期,其饱含智慧的制度设计为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提供了制度基础。反之,由于封建社会后期制度缺乏创新,中国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大约有200多年的时间。但是,不能因为这段时间的制度衰败就否定我国历史上曾经在国家治理制度上的辉煌。

——摘编自刘俊杰《制度创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的制度创新”就某个时段或总体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1-12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所谓“自古以来”的“古”,一般是指秦汉。 秦汉以降,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变化,到了清代,我国的疆域和民族便确定下来。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由于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一直较高,起着主导的作用,但各个少数民族也为祖国的缔造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摘编自陈克进《历史上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讨论述略》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8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材料三   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采取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政权进行交往的主要方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二例说明清朝“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的措施。
(4)结合你的回答过程,请你说明该如何分析材料?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交融,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摘编自代生《中华文明融为一体的统一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10 . 中国古代王朝十分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经过七八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中央集权加强,国力强盛,客观上具备了解决西北边防上匈奴威胁的能力。汉武帝本人虽在儒家学说和思想的熏陶下成长,但却不是一个拘谨的儒生,而是具有雄武奋发气质的政治家,这种内外因的综合作用,必然促使汉武帝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采取反击匈奴、巩固开发西北边疆的积极政策。

——摘编自冯勇刚《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

材料二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由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摘编自《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   清王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定作出的历史贡献是独特的,历史上任何时期的疆域版图及其有效控制程度均没有达到清朝的规模。因此,可以说历史上中国空前“大一统”版图的奠定是18世纪中国的突出特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开发西北边疆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唐朝相比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重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