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将原赵、燕、秦长城连接并置机动部队,夺回匈奴手中的河套地区,并采取建灵渠、派军征服和设郡县等措施控制岭南地区。汉初,在北方边界扩建长城,设渔阳、上谷、蓟县等几个防御据点,以和亲求得暂时稳定;汉武帝通过三次大战,将匈奴逐出漠南地区,建立以呼伦贝尔大草原、阴山、祁连山等为中心的防线;汉宣帝设立都护府管理西域,同时对西南地区采取笼络手段。唐朝建立后,因无法对中亚、西亚、外东北等地区实行有效控制,于是采取“羁縻”政策。元朝在西藏、青海、外东北、西伯利亚东部设置行省,直接管辖边疆地区。康熙停修长城,对蒙古各部恩威并济,征服准噶尔势力等,确立辽阔疆域版图。

——摘编自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远洋舰队的威胁远超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军团,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华威胁增大,染指台海地区。李鸿章等部分官员意识到东南沿海防御的重要性,通过洋务运动建立近代海军试图加强海防。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北地区依然面临严峻威胁,沙俄与英国支持的阿古柏侵入新疆,左宗棠继承林则徐“塞防论”,极力推动收复新疆,还主张大规模“移民实边”;清廷对关内开放东北地区,使后来的“闯关东”成潮流。内蒙和东北的进一步开发,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侵略,但无力避免外蒙20世纪20年代出现裂变。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方式和效果。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边疆治理的变化。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的版图广阔稳定,统治者具有明确的国土守护意识,因此十分重视治边与边疆治理。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专门管理边疆地区的行政建制、社会经济、民族立法、宗教文化等。清朝统治者注重民族关系的调整,清入关以后,世祖把调整满汉关系提到重要议事日程。顺治三年(1646年)下令开科取士,顺治五年(1648年)又下令允许满汉联姻,特别是康熙朝颁行了崇儒祭孔之令、开博学鸿词科之令、满汉官员品级划一令等。在调整满汉关系的同时,亦十分重视联合其他少数民族上层,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如封爵、给俸、朝觐年班、联姻等。清朝统治者遵循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根据边疆蛮夷的特点分别施治,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加强规范。先后颁布了《蒙古律例》、《新疆条例》、《西藏通制》、《理藩院则例》、《大清律例》等法律。清政府还积极兴办学校,推广儒学教育,增强边疆蛮夷的素质,增进他们的国家观念。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美国的边疆治理主要指对西部的开发与治理。1862年,美国颁布《宅地法》,规定“一切忠于联邦的成年人,交付10美元登记费,即可在西部领取160英亩土地,耕种5年后,就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美国政府利用土地政策刺激移民的涌入,加快了西部的开发。在推动西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美国还重视西部民主政治的建构。1787年颁布《西北法令》规定:“保证西北领地的人们有信仰自由、比例代表制、陪审制、习惯法特权、人身保护法以及私人契约的保障,禁止奴隶制,禁止制定保存巨额遗产的贵族继承法”。同时为了更好的解决土著印第安人和移民集团(主要指非欧洲移民)的问题,美国政府改变了最初的民族理论——“盎格鲁遵从”理论,转而推行“熔炉”政策。“熔炉”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化与新的移民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摘编自张健《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三   治国必治边,强国先强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边疆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边疆不仅具有边疆性、多元性特征,更具有基础性与战略性特征。边疆的多重样态决定了边疆治理具有多重任务,不仅要稳定边疆、富裕边疆,更要建设美丽边疆、强盛边疆。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体系的建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吕文利《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意蕴、内涵与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边疆治理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两国边疆治理的历史启示。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祖国安危系于台湾,统一台湾是施琅的一贯主张。1664年,施琅建议进军台湾使四海归一,因飓风所阻两次进军台湾失败,但仍矢志统一;再次上疏,争取康熙帝和朝中大臣支持征台。1682年,施琅复任福建水师提督,积极训练水师、督造战船、选拔将领,全心筹措征台计划。1683年,施琅率清军大举进攻,不久占领澎湖,扼敌咽喉兵锋直指台湾,郑克塽败局已定;其后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得康熙帝同意,实施“因剿寓抚”的战略方针,厚待投降、被俘郑军将士,稳定民心,以争取和平统一。郑克坡见施琅”无屠戮意”,愿意归顺。从此台湾成为清朝疆域的一部分,这是继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中国疆土再次得以统一的壮举。

——摘编自《施琅收复台湾》


(1)根据材料,概括施琅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施琅收复台湾的斗争。
2023-01-07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高中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我国船只便已在南海中航行,并以“涨海”称之。晋代渔民便已在南海诸岛从事捕捞活动。宋代官方地图《诸蕃图》中,南海诸岛已正式划入中国版图,政府还派水师巡海至西沙群岛一带。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到南海测量。明清两朝,南海诸岛划归琼州府管辖,并置水师负责巡视和军事戍卫。数百年来,中国沿海渔民在南海诸岛上种植椰树、香蕉、番薯等,并建立了许多供奉神明的小庙,人们还在南海诸岛上发现了大量历代古钱币。

——据吕一燃《中国海疆史研究》

材料二   日本战败投降,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国负责南海各岛屿的受降事务。国民政府于1946年5月23日派海军抵达东沙群岛,设置气象台,后又增派军队登岛驻守。1946年11月28日进驻西沙群岛之武德岛。1946年12月15日,南沙群岛接收人员在太平岛举行接收南沙群岛升旗典礼。后又与法国政府数度谈判,收回南沙群岛的主权。1947年,印制了《南海诸岛位置图》,用11段国界线圈定了中国南海海域范围。

——据陈谦平《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复南海诸岛主权述论》

材料三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各方同意以和平方式而不诉诸威胁或使用武力,由直接相关的主权国家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解决他们的领土和管辖权争端。宣言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地区层面处理南海问题的首份政治文件,意义重大。

——据李金明《从东盟南海宣言到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我国古代南海诸岛开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能够收回南海主权的原因,并简要评价国民政府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签署对处理南海问题的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材料   1755--1759年,清朝出动数万军队平定叛乱,结束了天山南北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清朝基本沿用汉、唐治理西域的办法,在新疆实行以军事为主的军府制度,设置伊犁将军为最高军政长官。在汉、回农民聚居的乌鲁木齐,清政府采用与各省一致的郡县制,而塔里木盆地是维吾尔族的聚居区域,清政府则基本保留其原有的伯克统治制度。1759年,清朝从内地抽调满、汉、回等官兵到新疆驻防;清政府还在天山南北开展了大规模的以屯田垦荒的生产活动,改变了新疆长期以天山为界“南农北牧”的经济格局。清朝对新疆地区原存在的两大宗教——伊斯兰教和喇嘛教(藏传佛教)均采取以政教分离为中心的保护、利用政策,对各族群众的正常宗教活动给予保护,并重新修建了一些寺院。

——摘编自齐清顺《清朝对新疆的治理与开发》


(1)很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治理与开发新疆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对新疆治理与开发的影响。

6 . 材料 在统治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清朝在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前代的类似机构通常为礼部下属,而清朝的理藩院直接受皇帝领导。出于统治边疆民族地区的需要,清廷大力推行民族立法工作。早在入关之前,已经颁布《蒙古律例》,入关之后,对这部法律不断增补修订,嘉庆年间,修成《理藩院则例》713条,这是一部适用于各个边疆民族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法规。此外,清廷也针对不同边疆地区颁布了一些区域性立法。对新疆维吾尔地区,乾隆时颁行了《回疆则例》;对西藏,乾隆一朝先后颁行《西藏善后章程》《钦定西藏章程》等多部法规。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部回归清朝,受到乾隆皇帝的隆重接见和宴请。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处理民族关系措施的积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