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对边疆地区采用了既互相矛盾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治理模式,即“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对中国古代边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因俗而治”主要是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政治上任用当地部落首领,经济上不改变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文化上顺应风俗习惯,边疆地区在与内地的交往中不断向先进的内地经济形态和文化学习并最终趋同一致的治理模式。边疆内地一体化是指地理上边疆地区在行政管理形式、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等方面与内地处在较为相近的发展水平上,形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在承认和尊重边疆地区的经济形态差异、民族风俗习惯差别的前提下的一体化。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1949年的《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此后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友好协商和各种调解工作,使许多积怨甚深的民族纠纷,陆续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组成中央访问团,分赴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访问,宣传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了解他们的疾苦和要求,带去大批急需的药品、医疗手术器械及生活用品。各级人民政府还抽出必要的财力、物力帮助少数民族恢复和发展农牧业生产。1952年底至1953年上半年,在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的广大干部及人民群众中开展了一次民族政策大检查,取得了较好成效。1951年建立了中央民族学院,在西北、西南、中南设立分院;放手使用和大胆提拔少数民族干部,普遍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和民族干部学校。1954年宪法将民族自治地方规范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县以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设民族乡。到1956年,全国共建立27个自治州、43个自治县。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基本特点及影响。
2023-05-21更新 | 300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3届高三三模(保温卷)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的疆域辽阔,漠北、东北地区设行省,但基层单位仍是其传统的千户、百户。西南地区设云南行省,仍多用土官任职。这样,“岭北、甘肃、四川等边地,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西藏地区由中央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机构宣政院直辖,低级官吏可由僧侣兼任,也进行了清查户口等工作。同时,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系统,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清朝前中期,中央政府平定三藩之乱并实行了改土归流,随后收回台湾并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等叛乱,在新疆地区设将军、办事大臣等,还大规模屯田、发行统一货币。在此基础上,在西藏册封宗教领袖、设驻藏大臣、加强驻军;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盟旗之间不相统属,均直属中央机构理藩院。同时,先后签订《尼布楚条约》等条约,划定了中俄大部分边界线。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做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州、县等)的自治机关,除了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享有一定的立法、财政等权力,以及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国家在经济、文化建设中照顾各民族的需要。同时,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和消除民族歧视等工作。这也为世界各国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借鉴。

     ——摘编自李正华、张金才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元朝和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主要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3 . 史料一 明初,明蒙之间的贡市就已中断,烽燧连年不息。“事事仰给中国,若或缺用,则必需求,需求不得,则必抢掠”。俺答汗“无岁不求贡市”,遭明朝廷拒绝。1541年,蒙古骑兵掠三十八州县,杀戮男女二十余万。俺答汗爱孙把汉那吉因婚配问题,叩关请降。阁臣高拱、张居正主张抓住机会与俺答汗和解结盟。隆庆皇帝亦主张“华夷一家”、“并包兼育”。俺答汗得知把汉那吉安好无恙,在妻三娘子的规劝下,俺答汗愿“啮臂盟,世服属无贰”。明朝荣归其孙,许通贡市不绝。俺答汗呈表请封,情真意切。史称“隆庆和议”。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史料二 清朝一改明代与各教派首领等距离联系的政策,选择了“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的基本政策。……清初面对统一全国的诸多严峻形势,承认了蒙古固始汗与五世达赖联合治理西藏的事实。1721年春,清政府分析当时形势,反思“以蒙治藏”的政策后,改革西藏行政体制,采取噶伦(藏语音译,意为发布命令的官员)共同掌政的制度。噶伦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联合掌权。从此清朝中央政府不再在西藏册封蒙古汗王掌政。……随着噶伦制的推行,清政府逐渐认识到,设置诸多噶伦,易造成彼此间权力之争。……清政府于1751颁行《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首次正式规定了达赖喇嘛的世俗权力。……清政府又于1727年(雍正五年)派内阁大学士僧格、副都统马喇驻扎西藏,派驻藏大臣遂成定制。……乾隆时期又实行金瓶掣签制度,将转世灵童的认定置于驻藏大臣的监督之下。……1718年至1720年间,清军兵分两路入藏,驱逐准噶尔。随后清政府留军两千驻防。1721年再由云南、四川各调500名兵丁入藏。

——摘编自曹利华《明清两朝之治藏政策及其历史必然性》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隆庆和议”得以形成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治藏政策的特点。分析清朝前期治藏政策的影响。
2022-10-01更新 | 225次组卷 | 5卷引用: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政治-纲要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清一统志》共三修,历康熙至道光五朝,展示了清朝从大乱走向大治达到鼎盛,又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中国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三藩战争结束后,每一地区均被载入一统志,以从观念上确认疆域统一,“奉命开馆纂修一统志书,适台湾、金门、厦门等处已属内地,设立郡县文武官员,请敕礼部,增入通志之内。”雍正朝,完成了对“大一统”理论的论证,雍正皇帝借曾静一案之机,提出“中外一家”,正面批判“华夷之辨”;嘉庆重修一统志,整个西北、北部地区完全纳入“大一统”疆域版图之中。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是对“大一统”理念划时代的突破,也是“中国”概念演变的重要例证。

——摘编自李金飞《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

材料二   



清朝形势图(1820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的意图及其时代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的意义。
5 . 阅读有关明清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据材料指出清代边疆治理遇到的新问题及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边疆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明朝建立时面对的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大规模的国际性联系还未建立。15世纪郑和的远洋探险,没有给世界留下中国有潜在性的、挑战性的印象。16世纪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繁荣使明王朝在周期性规律的支配下逐渐失去行政有效性。17世纪时,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并未使精英群体认识西方文明崛起的国际竞争含义,自然灾害、战争、改朝换代吸引了主要注意力。18世纪,清王朝的建立完成了中华文明地理空间与行政版图的重合,这一成就强化了统治者的安全感,却也进一步加剧了对外部世界的忽略。经济的繁荣增强了这种心理倾向,与西方的局部接触也就此中断。19世纪中期,当中国与西方直接接触时,被动挨打的局面已是历史的必然了。

——赵轶峰《“大分流”还是“大合流”:明清时期历史趋势的文明史观》

材料三   “东西大分流”是指,东方与西方在很长时间里没有什么差别,但后来西方逐渐崛起(被称为“欧洲奇迹”),然后称霸世界,而东方却一蹶不振。在具体分析西方是如何从危机中走出来之前,要先明确现代西方成长的三条基本线索,建立起西方近五百年走向的基本框架:第一条线索是国家崛起,其本政治框架的重塑;第二条线索是社会崛起,新的二元结构形成;第三条线索是市场崛起,资本主义飞速成长。这二条线索不是齐头并进的,它们有时合作、有时撕扯,相互缠绕、相互塑造,每条线索都存在几种不同的细分模式。顺着这个思路可以推测出,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其实有很多种。

——李筠《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等


(3)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的历史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影响。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奇迹”产生的原因。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东西大分流”的观点。
2022-08-19更新 | 416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中外历史纲要(上)》
6 . 冰嬉

材料一   冰嬉,亦称冰戏、冰技,是指萌芽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冬季生产生活实践,形成于明末清初的传统冰上娱乐形式,其中包含多个运动项目。冰嬉中包含的“跑冰戏”和“蹴鞠之戏”等项目,早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的后金宫廷就开始流行,后来成为清代宫廷冰上娱乐活动的泛称。

入主中原的清朝主政者,将北方民族传统冰上活动与流传两千多年的宫廷百戏相结合,创造了冰嬉盛典,并写入清代的典志体史书之中。从此开始,冰嬉成为清代礼乐制度中的重要庆典活动,由传统冰上娱乐活动转变为王朝国家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超越时空的宫廷盛典。


(1)阅读材料一,概括清代冰嬉盛典的形成因素。

材料二   乾隆十年(1745),冰嬉被乾隆皇帝钦定为“国俗”。

“国俗”是认同清王朝“天下”的子民共同保持的风俗习惯,也是区分清王朝与异城外邦最具有标志性、符号性、象征性的特征。

在康乾盛世末期的乾隆朝,国家危机逐渐凸显,冰嬉于是作为国家复振的文化资源,成为强化文化认同的国家庆典。乾隆朝将冰嬉盛典完美地融入清代礼乐制度,体现了王朝国家从自身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并将具有“自我文化认同”价值的因素融入国家典礼的过程。王朝国家对生民共同心理素质的塑造,悄然成为清王朝凝聚人心的内在动力。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冰嬉作为“国俗”的意义。
2022-08-16更新 | 837次组卷 | 8卷引用:北京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王朝继承了秦朝的政策,在北疆、西南等地区设立了众多的郡县,负责该区的民政和防务。对于内徙的边疆民族,则设立属国,其内部事务仍由该部酋长负责。西汉王朝还以长城为主干,构建了由塞、障、亭、燧组成的边防体系,并开展了以军屯为主的屯田活动。此外,西汉王朝还对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征讨、纳降、内徙等政策,实现对匈奴的管辖;对西域诸国则主要通过频繁派遣使者、和亲、征讨、册封官爵等政策,实现对西域的掌控。

材料二   对于内地和边疆,乾隆继承了康、雍的思想,认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并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的作用,如:安抚首重蒙古成为清朝的基本国策,以及设立与六部平行的理藩院。对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土司制度,清政府也逐渐废除,并设置流官予以管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边疆治理的进步性。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认识。
2022-07-24更新 | 204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三校2021-2022学年高一4月月考史试题
8 .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与封建政府对边疆的重视和治理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华夏族被概称为“夷”。春秋争霸史主要是齐、晋两国与楚国争夺霸权的历史,这本身就带有华夷之争的性质。……楚国也在北向争霸的漫长过程中逐步向华夏集团靠拢……同时,华夷关系并非只有斗争一面,双方也存在密切的和平接触与交流。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秦灭六国,诸夏为一,秦始皇接受了邹衍的“九大洲”理论,欲把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到帝国的政治结构之内。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最终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元朝大一统的成果,不仅表现为版图辽阔,而且表现为对边疆控制的强化。……对漠北、东北、云南、吐蕃等边远地区,元朝都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选——编自《元史·地理志一》

材料三   著名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把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形象地比喻成“滚雪球”。最早是黄河下游的不同部落之间碰撞融合,汇聚成雪球的核心;然后长江流域的部族加入进来……清朝满洲的入主、对新疆的开拓、对西南统治的加强,又为雪球增添了新元素。

——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夷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把“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到帝国的政治结构之内”的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朝对漠北、东北、云南、吐蕃因地制宜进行管理的表现。
(3)阅读材料三,概括“滚雪球”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说明清朝如何“为雪球增添了新元素”。
(4)结合以上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2022-06-06更新 | 393次组卷 | 6卷引用:天津市2022届高三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四幅图片分别是我国古代某四个统一王朝的全图。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对殖民侵略的反抗过程,也是从“华夷之辩”到中华民族的建构过程,正是同仇敌忾的反抗侵略斗争,成就了中华民族;对满族王权的反抗过程,同时也是“新民”的建构过程,将大清皇帝的子民改造为中华民国的国民。因此正如“民族国家”这个合成词所表达的那样,“民”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政治属性,她不再是一家一姓之国家,而是人民之国家;“族”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文化属性,她是中华民族之国家。

﹣﹣据翟志勇《中华民族与中国认同﹣﹣论宪法爱国主义》

材料三:1939年2月13日,顾颉刚发表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掀起“中华民族”性质的大讨论,参与其中的著名学者不下十余人。顾颉刚认为,“民族”是“在一个政府之下营共同生活的人”,而中华民族实则就是中华民国的全体国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巩固中华民族理论构建成果的同时,形成“民族平等”的政治话语。但至20世纪80年代,“民族问题”再次成为国家治理的客观问题。曾经参与1939年论辩的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学者们一致认为,该理论“将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工作的实践结合起来,把汉族的研究与少数民族的研究结合起来,对中华民族构成的全局和中国的民族问题作了高层次的宏观的新概括”。


(1)依据材料判断四幅地图分别属于哪个朝代?根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经略边疆的措施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前期推动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
(3)简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提出的原因。
2022-05-25更新 | 448次组卷 | 6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5月考前学业能力调研历史试题

10 . 材料   帝亲政之初,沙俄进犯黑龙江流域。为了实施对东北的有效管理,他亲自巡访东北,进行调查研究。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在抵达吉林、黑龙江时,仔细查访边陲军备,咨询民隐,奖励农垦,然后又检阅水师,视察船厂,移民实边,设置佐领,在吉林至黑龙江地区增设驿站。康熙帝在鼓励垦荒的同时,又下令在东北建仓储谷,调集人马,将外地粮食大批运至东北。他还设置“将军”,筑城驻军,营建水师,造船铸炮。在造船的同时,他又在军事防务上增制器械。康熙二十五年二月,康熙帝命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为统领,再战雅克萨,重新收复失地,双方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雅克萨反击战沉重地打击了沙俄侵略势力,斩断了沙俄伸向黑龙江流域的侵略魔爪,使东北边疆进入和平安定时期,为东北各族人民建设和开发边疆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摘编自白洪希《康熙皇帝对东北的经略与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应对东北边疆危机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康熙帝对东北的经略与治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