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广东罗定等地“铁矿既溶,液流至于方池,凝铁一版,取之。以大木杠搅炉,铁水注倾,复成一版。凡十二时,一时须出一版,重可十钧。一时而出二版,是曰双钩(钧),则炉太旺,炉将伤……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二十余版则利赢,八九版则缩”。

有学者估算,20版铁,每版300斤,共6000斤,按万历年间北京官价约合96两(白银),如果每年生产6个月,收入可达17280两,考虑到“万金”的成本,每年资本周转不到2次。

——摘编自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等

材料二   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新式纺纱机发明之后,手织机再也应付不了工作了。由于煤的使用,虽然生铁的产量迅速增加,但棒状铁(一种由生铁精炼而成的韧性铁)的生产却受到限制。英国不得不从瑞典和俄罗斯输入棒状铁,其价格之高成为各地工匠加速推进冶炼技术研究的原因之一。不久,纯粹从经验中衍生的搅拌炼铁法的发明大大减少了用锤锻打的辛苦工作,并能迅速且大量地生产棒状铁。18世纪80年代,这一发明获得瓦特的赞许,许多厂商主动前来与发明家磋商其专利证的使用权问题。如理查德·克劳肖凭借此专利所开的工厂里,棒状铁的产量从每星期10吨提高到200吨。根据推算,1786年至1789年发明家所订的专利授权合同如果得到诚实的执行,那么他在专利权的法定保护期内,能获得高达25万英镑的使用费。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之际中国广东“铁场”生产经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类“铁场”兴起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之际中国广东冶铁业和18世纪英国冶铁业发展条件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7—18世纪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的正统阅读始终是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主流。在封建社会早期,阅读尚且是一种奢侈,把阅读作为娱乐则更是达官显贵和家境殷实的文人墨客的专利。封建社会中期以后,阅读娱乐性明显下移,尤其是明中期以后,戏曲小说成为传阅自娱的主要读物,就连女性也加入其中。此外,中国古代文人很早就发现阅读不仅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还兼具养生保健,预防和辅助治疗身心疾病的功效。明清两代,更不乏将自己的认识和亲身感受记录在著述中的文人。当然,读者的阅读目的至少具有以上一种或兼具其中几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下层百姓加入了阅读的行列,读书目的分化愈加明显。

——摘编自王余光主编《中国阅读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就中国古代的阅读文化谈谈你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时代的徭役,大致包括田赋、人头税和徭役。北魏太和九年(485)颁布了均田制,规定男子年15岁以上,受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妇女20亩,如果是二年休耕一次的地,则加倍受田,三年休耕一次的加两倍受田。隋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受田农民除缴纳租调外,可以庸代役即以实物税代替劳役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开始推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万历九年(1581),在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下,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以县为单位,将所有赋税合并,征收货币。康熙五十二年(1713)下令,以康熙五十年各地所报人丁数作为丁银的固定税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摘编自吕建中《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述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16-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14万余吨)。据研究,其中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流向了西欧诸国,其中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重要地位。

材料二   (中国)吸食鸦片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因为把钱花在鸦片上,导致了对其他商品之需求停滞,其后果是市场的普遍萎缩。此外,鸦片的持续流入引起了白银的不断外流。在1828-1836年间,英国人获取了3790万元的白银……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这种白银外流的情况最为严重,每年约有400万到500万元的白银流出。白银的枯竭扰乱了国内经济,震动了市面上白银与铜钱之间的兑换率。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任选一条白银流向路线加以说明并简析影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谈谈你对“白银的枯竭扰乱了国内经济”这一现象的理解。
2024-01-20更新 | 172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水运与国运”

材料一

   

材料二     隋炀帝“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最终“身丧国灭”。唐中期,为整顿漕运,转运使刘晏从江南调粮,降低关中百姓赋役,招引流民,鼓励商品流通,同时加强兵力以震慑地方节度使和周边政权。此后,从江南到关中的运输时间从9个月左右缩短至40天左右,每斗米的运费从139钱降至34钱。自是“关中虽水旱,物不翔贵矣”。

----据吴鹏《水运与国运》等

材料三   面对黄河泛滥,明代采用“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蓄清刷黄”的方略,设计了四种类型的堤坝:缕堤束窄河道,利于水流冲沙;遥堤防范缕堤溃决;在容易决堤的河道弯曲处加筑月堤;格堤能给缕堤提供物理支撑点。此后10余年间河道稳定、行水通畅。

   

----据刘成等《黄河下游治理方略的历史回顾》

简析上述材料对“水运与国运关系”的研究角度,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明代异国故事摘编

书名

异国

举隅

故事情节

细节摘编

《西游记·比丘国救子》

比丘国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比丘国救助群童的故事(比丘国国王听信国师谗言)用1111个小孩的心肝做药引……谁家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都怕国王,连哭都不敢哭了。

《拍案惊奇·转运汉遇巧洞庭红》

吉零国、波斯

文若虚国内经商破产后出海贸易,异国奇遇,一夜暴富(吉零国捡到龟壳)每肋中间节内有大珠一颗,乃无价宝也!

《喻世明言·杨八老越国奇逢》

日本国

杨八老因倭患遭遇离乱,在日本生活十多年后与亲人团聚人人胆丧,尽愁海寇恁猖狂……劫火遍村落,血流成污池。

《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渤海国

李白天纵奇才,纸笔之功吓退渤海使臣(李白):尔海外小邦,高丽附国,比之中国,不过一郡……渤海使臣面如土色,愿年年进贡。

材料二

科幻,将科学与幻想连接。科技的发展、突破与展望,往往会在幻想世界中激起令人惊艳的浪花。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科幻小说发展迅速,文学性增强的同时更引人深思。1997年在王晋康的《七重外壳》中,主人公在体验虚拟世界后,想尽办法逃离虚拟世界。1998年潘海天创作的《偃师传说》,取材于《列子》偃师造人的传说,将科幻与东方幻想相结合。2000年刘慈欣创作的《流浪地球》中人类面对地球环境恶化,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2003年王晋康在《类人》中讲述了在21世纪末类人工厂,人类用纯技术的办法制造人类DNA并发育出类人,引发了社会对医学伦理和亲情关系的探讨。2004年韩松借助《红色海洋》的故事,探讨全球变暖、人类进化、民族生存等多个议题。2012年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中设置了三个相互折叠的世界,是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阶层固化、贫富悬殊的深刻思考。

——摘编自《科学与科幻世界的双重宇宙


(1)依据材料一明代小说中的“异国故事”,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所影射的社会现实。
(2)依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幻小说的创作特点,并结合唯物史观谈谈对科幻小说创作的认识。
7 .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其中包括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等人。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文化。地理方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方面,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方面,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此外,还涉及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欧洲古典哲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方面。就其知识水平而言,基本上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平均或最高水平。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认识。
8 . 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材料一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宋代的经济,国内外学者认为发生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商业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等。虽然称“革命”并不合适,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突出进步。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材料三   明中叶以后,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杭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比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是以银折价,以银计算。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洋务运动期间文化教育重要措施

时间事件
咸丰十一年(1861年)设立同文馆,是为中国新学的开始
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
同治四年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
光绪十一年李鸿章设天津武备学堂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选两个所谓的宋代“革命”进行举例说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洋务派文化教育举措的看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论,原指作史者在“本纪”“列传”之后评述所记史事和人物的文字,后来凡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论文,也都称为史论。史论与史实、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材料一   今天下之大患,在金人与蠡起之盗贼,其势非复方镇之制,而假之权不足以捍御。为今之计,莫若以太原、真定、中山、河间建为藩镇,择镇帅拊之,许之世袭,收租赋以养将士,习战阵,相为唇齿以捍金人,可无深入之患。又沧州营平相直,隔黄河下流及小海,其势易以侵犯,宜分滨、棣、德、博,建横海军一道,如诸镇之制。则帝都有藩篱之固矣。

——摘自《李纲全集·卷一七三·靖康传信录下》

材料二   当太宗分置节度,皆在边境,不过数府;其带甲十万,力足以控制寇乱。故安禄山、朱泚皆凭方镇而起,乃制乱者亦藉方镇。其后析为数十,势弱兵单,方镇之兵不足相制,黄巢、朱温遂决裂而无忌。然则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

宜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固原、延绥俱设方镇,外则云、贵亦依此例,分割附近州县属之。务令其钱粮兵马,内足自立,外足捍患;田赋商税,听其微收,以充战守之用;一切政教张弛,不从中制;属下官员亦听其自行辟召,然后名闻。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方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纲、黄宗羲对藩镇态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历史史论的认识。
2023-04-23更新 | 339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思想史上,理欲观始终在不断发展变化。先秦孟子提倡寡欲,用道义来限制人们的私欲;北宋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至南宋,政权的偏安一隅,朝廷的穷奢极欲,地方官吏贪贿日盛,社会纲常日渐败坏,使得朱燕推出了一套新的理欲观。其中,朱熹认为“理”是道德本体与原则,而君臣、父子、夫妇则是千古不灭的伦理。朱熹肯定了人之合理的欲望,认为人性本善,但因受利所蒙蔽,违反恻隐之心,以致违背天理,而过度的欲望便是人心之病害,是需要去除的,以恢复本然的合理的状态。

——摘编自马毓璘《试析朱熹的理欲观》

材料二   李贽曾说:“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他所说的“私”是指百姓的自然之欲,并将这种自然之欲等同天理良知,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这种物欲则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生理需要,是人人皆俱的自然属性,追求“富贵利达”是人的普遍本性。私欲正体现了人的真性情,人们追求私利的无限热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满足私欲才能顺应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谭兵《两种理欲观的对峙——王夫之批判李贽的根源剖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的理欲观,并分析其形成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李贽的理欲观,并谈谈你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