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有史料这样描述17世纪苏州发生的新变化:“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对这一变化解读最准确的是(     
A.官营手工业发展较为迅速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的崛起
C.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2 . 1828年,江苏巡抚陶澍奏称:“苏城(苏州)为百货聚集之区,银钱交易全藉商贾流通。向来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处每年来苏办货,约可到银数百万两。……自上年秋冬至今,各省商贾俱系汇票往来,并无现银运到。”该史料可用于说明当时的苏州(     
A.传统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大量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力
C.纸币成为主流支付手段D.长途和大额贸易有所发展
3 . 回望历史发展,粮食革命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水稻(占城稻)被广泛引进之后,适合种植的江南地区终于确立了经济中心的地位,“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就诞生于这一时期。……宋代人口出现急速增长的趋势,开国初年,全国人口约5000万人,到200年后的公元1200年已经超过1亿,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亿级人口的庞大帝国。发生在10世纪的这场“粮食革命”,对中国历史演进的意义非同小可。从此之后,统治者失去了对外进行土地和人口掠夺的“刚性需求”,与汉唐相比,宋人的“血性”明显不足,“弱宋”之论由此而生。这一特征投射在社会制度上,就是国家的成长路径不由自主地趋于内生化,“稳定”的意义第一次决定性地大于“扩张”,其后的制度变革均以此为思考起点。

——选编自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材料二       

史料   内容史料   来源
“五谷皆种,以玉黍(即玉米)荞麦为最,稻获次之。”道光年间
陕西《留坝厅志》
“于潜、临安、余杭三县,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光绪《孝丰县志》
卷三《水利志》
“山中多包谷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清)严如熤
陕鄂川《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
“外来之人租得荒山,即芟尽草根,兴种番薯、包芦(玉米)、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同治十三年(1874
《湖州府志》
番薯“扑地传生,一茎蔓延至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于种谷二十倍”。(明)王象晋
《群芳谱》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清道光二十一年)袁景辉
《建始县志》


(1)阅读材料一,概括10世纪的这场“粮食革命”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从军事角度列举北宋时期追求“稳定”的措施。
(2)外来粮食物种的传入引发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粮食革命”。请充分提炼材料二提供的史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3-05-19更新 | 362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纺织)面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则史料能够说明的是(       
A.官营手工业发展很迅速B.农产品商品化日益明显
C.重农抑商观念彻底改变D.出现雇佣劳动生产方式
2023-01-14更新 | 100次组卷 | 29卷引用:浙江省台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统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代乾嘉时期《鄞县志》记载:“御麦(玉米)俗呼六谷,土人谓五谷之外又一种也。”但据光绪时期《奉化县志》记载:“《鄞志》作六谷,……其说无据,盖陆乃陆地之陆(注:宁波方言中“六”和“陆”读音相同),此种多产于山,故名陆谷。”对这一争议理解最准确的是(     
A.需要实物史料的支持才能结束争议B.方言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C.对玉米这一新作物的认识逐渐丰富D.玉米传播路线不同导致称呼各异
2021高三下·福建·学业考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间人种红薯”:江西大广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A.富民思想的践行B.新农作物的传播C.饮食结构的改变D.人地矛盾的加剧
2021-11-09更新 | 1025次组卷 | 28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图是山东汉代墓室中出土的乐舞百戏画像石拓片。作为史料,它可以用来研究古代中国

①戏曲表演的发展②绘画艺术的演变
③墓葬文化的沿革④火药武器的使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②③
8 . 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之所以能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因为
A.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B.民众群体更为广泛
C.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D.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2018-09-12更新 | 805次组卷 | 29卷引用:考点15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备战2019年浙江新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清代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希廉在评点《红楼梦》时说:“子以《红楼梦》为小说耶?夫福善祸淫,神之司也;劝善惩恶,圣人之教也。而善恶报施,劝惩垂诫,通其说者,且与神圣同功。”这就肯定了《红楼梦》的
A.社会教化功能
B.文学鉴赏价值
C.维护封建礼教
D.革新社会风气
2018-09-21更新 | 292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8年1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历史仿真模拟试卷03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0 . 昆曲和京剧都是中国的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下列关于昆曲和京剧说法正确的是
A.昆曲,原称昆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
B.片面追求音乐性、文学性成为昆曲致命弱点
C.京剧《定军山》是我国第一部自制有声电影
D.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标志着京剧正式形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