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史学家考证曹操在世时曾吩咐待他死后多建疑冢以免遭后人挖掘,而七十二疑冢早在曹操之前民间就有传说。但后世著述的《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为彰显曹操多疑本性,大多将曹操与七十二疑冢直接联系在一起。这表明
A.文学的史料价值有折扣
B.曹操墓与疑冢毫无关系
C.曹操形象纯属文人杜撰
D.文学记载并不真实可信
2 . 清代学者章学诚针对“史家三长”的理解时说到:“义理存乎识,词章存乎才,征实存乎学”。关于“识”和“学”,他的见解得到了公认。下列表述符合“识”的是(     
A.作为作史的技术,集中表现为研究和写作的水平
B.无论是考订史实还是阐发其意义,需有独立判断
C.研究历史需有广博的史料,并对史料进行细密的考证
D.保持头脑有如一面明镜,才能如实反映出生活的现实
3 . 回望历史发展,粮食革命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水稻(占城稻)被广泛引进之后,适合种植的江南地区终于确立了经济中心的地位,“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就诞生于这一时期。……宋代人口出现急速增长的趋势,开国初年,全国人口约5000万人,到200年后的公元1200年已经超过1亿,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亿级人口的庞大帝国。发生在10世纪的这场“粮食革命”,对中国历史演进的意义非同小可。从此之后,统治者失去了对外进行土地和人口掠夺的“刚性需求”,与汉唐相比,宋人的“血性”明显不足,“弱宋”之论由此而生。这一特征投射在社会制度上,就是国家的成长路径不由自主地趋于内生化,“稳定”的意义第一次决定性地大于“扩张”,其后的制度变革均以此为思考起点。

——选编自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材料二       

史料   内容史料   来源
“五谷皆种,以玉黍(即玉米)荞麦为最,稻获次之。”道光年间
陕西《留坝厅志》
“于潜、临安、余杭三县,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光绪《孝丰县志》
卷三《水利志》
“山中多包谷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清)严如熤
陕鄂川《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
“外来之人租得荒山,即芟尽草根,兴种番薯、包芦(玉米)、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同治十三年(1874
《湖州府志》
番薯“扑地传生,一茎蔓延至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于种谷二十倍”。(明)王象晋
《群芳谱》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清道光二十一年)袁景辉
《建始县志》


(1)阅读材料一,概括10世纪的这场“粮食革命”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从军事角度列举北宋时期追求“稳定”的措施。
(2)外来粮食物种的传入引发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粮食革命”。请充分提炼材料二提供的史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3-05-19更新 | 362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有史料这样描述17世纪苏州发生的新变化:“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对这一变化解读最准确的是(     
A.官营手工业发展较为迅速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的崛起
C.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28年,江苏巡抚陶澍奏称:“苏城(苏州)为百货聚集之区,银钱交易全藉商贾流通。向来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处每年来苏办货,约可到银数百万两。……自上年秋冬至今,各省商贾俱系汇票往来,并无现银运到。”该史料可用于说明当时的苏州(     
A.传统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大量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力
C.纸币成为主流支付手段D.长途和大额贸易有所发展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商人,都明白一个基本的经营之道:要做一名成功的商人,就必须掌控整条产业链,而不仅是制造这一个环节。作为最早经营茶叶外贸生意的常家,直接把眼光投向了中国的产茶之地,他们最早开辟了南起福建武夷山等产茶之地,经江西景德镇、南昌、九江,湖北汉口、襄阳,河南南阳、洛阳,山西平遥、大同至张家口,再运往恰克图的绵延数千千米的“茶叶之路”。他们从南方贩茶叶,把制造、包装、加工、运输、批发、零售这整条产业链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正是这条高效整合的产业链,造就了以晋商为代表的一代茶商的辉煌的成就。

——摘编自《晋商史料全览》等

材料二   世界因15世纪90年代的新发现而发生了变化,欧洲再不是环球事务的边缘地带,而是世界发展的引擎。马德里和里斯本做出的决策能影响到几千英里以外的世界,如同当年从阿拔斯的巴格达、中国唐朝的洛阳、蒙古首都哈拉和林或中亚撒马尔罕发出的号令一样。如今是条条大路通欧洲。

——摘编自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后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指出明朝后期以来以茶叶贸易为代表的海外贸易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马德里和里斯本分别属于哪个国家。概括地理大发现后西欧出现了哪些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并说明其对西欧经济产生的重要影响。
2023-08-29更新 | 18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浙江卷高考历史押题卷(八)
7 . 清代乾嘉时期《鄞县志》记载:“御麦(玉米)俗呼六谷,土人谓五谷之外又一种也。”但据光绪时期《奉化县志》记载:“《鄞志》作六谷,……其说无据,盖陆乃陆地之陆(注:宁波方言中“六”和“陆”读音相同),此种多产于山,故名陆谷。”对这一争议理解最准确的是(     
A.需要实物史料的支持才能结束争议B.方言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C.对玉米这一新作物的认识逐渐丰富D.玉米传播路线不同导致称呼各异
8 . 《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纺织)面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则史料能够说明的是(       
A.官营手工业发展很迅速B.农产品商品化日益明显
C.重农抑商观念彻底改变D.出现雇佣劳动生产方式
2023-01-14更新 | 101次组卷 | 29卷引用:浙江省台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统练历史试题
9 . 辣椒原产美洲,是一种用地少,对土地要求低,产量高的调味副食。大约在十六世纪下半叶(明中后期)进入中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与曹雨《中国食辣史》

材料二   以下是两则明清时期记载辣椒的史料

明代杭州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记载:“番椒丛生,白花,果俨然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这是中国最早有关辣椒的文献。

贵州地处西南,多山而且耕地稀少,乾隆年间《贵州通志物产》记载:“海椒,俗名辣角,土苗用以代盐”。

——摘编自《燕闲清赏笺》《贵州通志》

材料三   清代后期至民国年间,食辣习俗广泛存在于西南以及两湖等地的农村与口岸城市,但主要是下层庶民中盛行,社会上层食辣比较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川菜、湘菜为代表的辣菜逐渐在一些原本少有食辣习俗的沿海城市扎根,并形成了一些资本雄厚的餐饮企业。同时,真空包装的辣味食品也在学生中流行,食辣逐步成为一种主流的饮食习惯。

——摘编自曹雨《中国食辣史》


(1)请结合西班牙与葡萄牙殖民势力划分等相关史实,依照下图提供的圆点,选择相应地区,填入空格处,说明西班牙和葡萄牙分别主导的辣椒传入线路。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归纳辣椒传入中国后用途的变化,并分析在清代的贵州,辣椒被广泛食用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归纳总结1949年后食辣习俗逐步扩展的背景
2023-01-10更新 | 510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5-【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浙江专用)
10 .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上,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做了题为“汉代之前的丝绸之路”的主题演讲,从考古发现出发,详解了欧亚大陆早期的文化交流。在演讲结束时他指出:“汉代张骞通西域,并非丝绸之路的开始,而是开启了古代东方与西方交流的新时代。即由零星地、断续地、小规模地民间交流转变为大规模地、持续地、官民结合的交流。”

史料
说明史料①:《穆天子传》
记载了约三千年前周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的故事,并有周穆王送给西王母“锦组百纯(匹)”的记录。(穆王与西王母会见的地点大约在今天甘肃、青海和新疆一带)
史料②:甘肃某遗址黄牛骸骨
甘肃地区多处发现的距今5000年(公元前3000年)的黄牛骨骸,被认定为最早的家牛。在这些骨骼中,发现了原产于西亚地区的黄牛DNA,说明这些家畜来自西亚地区。
史料③:俄国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约公元前5世纪)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资料整理

材料二:月港是1617世纪中叶海上“丝绸之路”的启航港。东亚、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月港,进行商业贸易以及社会文化、思想层面的交流,形成了密切的国际关系网络。通过月港的海外贸易,漳州地区率先使用白银,也是国内最重要的进出口港市和海外商品输入中国的中心,实现了漳州地区的国际化。月港时代漳州的经济生产、社会风气、海洋意识与内陆其他地区存在差异。漳州人把握住了近代世界海上贸易初启时代的脉搏,成就了中华文化的海洋文明。

——摘编自林惠玲《月港时代漳州的国际化与地方化》


(1)根据材料一,从史料表现形式角度指出材料①②③的史料类型,并说明“汉代张骞通西域,并非丝绸之路的开始”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月港时代漳州地区经济发展在商业领域的表现,分析漳州地区国际化过程中的阻碍因素。
2021-12-03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