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上,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做了题为“汉代之前的丝绸之路”的主题演讲,从考古发现出发,详解了欧亚大陆早期的文化交流。在演讲结束时他指出:“汉代张骞通西域,并非丝绸之路的开始,而是开启了古代东方与西方交流的新时代。即由零星地、断续地、小规模地民间交流转变为大规模地、持续地、官民结合的交流。”

史料
说明史料①:《穆天子传》
记载了约三千年前周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的故事,并有周穆王送给西王母“锦组百纯(匹)”的记录。(穆王与西王母会见的地点大约在今天甘肃、青海和新疆一带)
史料②:甘肃某遗址黄牛骸骨
甘肃地区多处发现的距今5000年(公元前3000年)的黄牛骨骸,被认定为最早的家牛。在这些骨骼中,发现了原产于西亚地区的黄牛DNA,说明这些家畜来自西亚地区。
史料③:俄国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约公元前5世纪)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资料整理

材料二:月港是1617世纪中叶海上“丝绸之路”的启航港。东亚、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月港,进行商业贸易以及社会文化、思想层面的交流,形成了密切的国际关系网络。通过月港的海外贸易,漳州地区率先使用白银,也是国内最重要的进出口港市和海外商品输入中国的中心,实现了漳州地区的国际化。月港时代漳州的经济生产、社会风气、海洋意识与内陆其他地区存在差异。漳州人把握住了近代世界海上贸易初启时代的脉搏,成就了中华文化的海洋文明。

——摘编自林惠玲《月港时代漳州的国际化与地方化》


(1)根据材料一,从史料表现形式角度指出材料①②③的史料类型,并说明“汉代张骞通西域,并非丝绸之路的开始”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月港时代漳州地区经济发展在商业领域的表现,分析漳州地区国际化过程中的阻碍因素。
2021-12-03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邦和天下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世安)臣闻: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盖欲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孝文帝)。然后,虚妄之民,绝望于觊觎,守分之土,永免于凌夺矣。

——选自《魏书·李安世传·请均田疏》

材料二:严如煜在《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中对川陕楚交边山区的记述:“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庄,粟利不及包谷(玉米),近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包谷高至丈许,一株常二三包。山民言大米不耐饥,而包谷能果腹,蒸饭作馍,酿酒饲猪,均可取于此,与大麦之用当,故夏收视麦,秋成视包谷,以其厚薄定岁之丰歉。”……除了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茶叶贸易外,到了清中后期,海外贸易渐兴,西方饮茶之风盛行,茶叶成为中国外销的大宗商品,并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达到高潮。如湖南、湖北的红茶大量出口俄罗斯、英国等地,据同治《平江县志·物产》所云“茶,邑产颇多,有茶税。道光末,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

——摘自陈锋《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三:在国际粮食援助方面,美国等早期推动者更多是为了解决本国农业机械化运动带来的剩余价值流动。而中国在从粮食受援国向粮食援助国、从净引资国向净投资国转变的过程中,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既向有关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紧急粮食援助,也注重向非洲等欠发达地区传播粮食种植技术。中国支持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还通过在受援国设立跨国粮农企业,带动当地粮食经济发展。……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奉行“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1.3657万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自2004年来连续18年增产丰收。

——摘自林子涵《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世安在农业生产领域向孝文帝所提的建议,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建议实施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在农业种植领域的新变化,并从世界市场角度分析上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两国在对外援助上的不同。结合所学,从农业生产角度分析中国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的理由。
2024-04-2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含周边)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三千年的历史,六朝的古都,北京荟萃了自金元以来近千年的中国文化,荟萃了众多名胜古迹,见证了各种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机处为行政总汇,雍正年间本由内阁分设……军机处其地至要,其弊极少,较诸汉相国府、唐之中书门下、宋之三省、明之内阁,有利无弊,尽善尽美。军机大臣例司缮写谕旨,其权一归于上。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大抵天下之权,惟皇上可以操之,非臣下所宜擅也。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汇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雍正即位前后日常政务处理地点的变化,以军机处为例扼要分析说明“大抵天下之权,惟皇上可以操之”这一历史现象。

材料二:江南经济繁荣,得到文人雅士推波助澜,昆曲不但在城乡公开演出,士大夫的厅堂也成为表演场地……乾隆八十大寿,各处地方戏班纷纷进京,彼此又有相互观摩的机会,而徽班能采纳汉戏、秦腔,加上昆曲等各种来源的唱腔与音乐,遂糅合雅俗唱腔于一炉,混合弦乐与管乐器为伴奏,更广泛地收纳不同剧种的演技特色,终于开展为京戏。京戏取精用宏,既较地方戏精致,又较昆曲易懂,于是压倒了各种地方戏,上至宫廷公卿,富商大贾,下至贩夫走卒,皆成为京戏广泛观众群。

——许倬云《万古江河》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昆曲和京剧在故宫的演出场所,分析昆曲衰落的原因,并说明京剧的艺术地位。

材料三:一二·九运动是在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形势下发生的,中国共产党在运动中起了骨干作用。一二·九运动是从北平学生运动开始,后来扩展到各界人士参加的全国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中的青年学生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王冬梅《一二·九青年学生运动的方向及其历史启示》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一二·九运动发生的背景,并说明一二·九运动后北平学生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所做的努力。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家喻户晓,其中的故事、场景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下列对四大名著的介绍有误的是
选项作品价值
A《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
B《水浒传》为后来的英雄传奇小说创作树立了楷模
C《西游记》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D《红楼梦》在民间故事和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的一部“说不尽”的奇书

A.A
B.B
C.C
D.D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