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纺织)面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则史料能够说明的是(       
A.官营手工业发展很迅速B.农产品商品化日益明显
C.重农抑商观念彻底改变D.出现雇佣劳动生产方式
2023-01-14更新 | 100次组卷 | 29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甘肃省天水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理)试题
2 . 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间人种红薯”:江西大广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A.富民思想的践行B.新农作物的传播C.饮食结构的改变D.人地矛盾的加剧
2021-11-09更新 | 1021次组卷 | 28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科技曾遥遥领先,光耀世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列举一例宋朝的“已呈巅峰状态”的科技成就,并说明其对世界文明进步所起的作用。

材料二   明清之际,一些科学家重视实验,注重运用数理方法,开始显露出一些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但从总体来看,明清的科学技术和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已远为逊色。清代是中国科技衰落的时期,这种衰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科技不发展了,甚至倒退了,而是说中国科技发展的速度慢了,比历史上其他时期慢了,比同期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慢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缓慢的因素有哪些?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棉花的品种是亚洲棉和草棉,均从国外传来。亚洲棉最早发现于古印度,西汉时期传入我国,在华南地区先种植,逐步推广至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东北。草棉原产于非洲,先传到阿拉伯地区,后传入伊朗等国,东汉时期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并向甘肃扩展。三国时期,珠江、闽江流域已普遍种植棉花。在取得栽种技术和纺织技术的突破后,棉种约在宋元之际完成了向中国内地的传播。元世祖曾设立江西、福建、浙东、湖广、江东五省木棉提举司,强迫百姓每年缴纳棉布十多万匹。明太祖于1367年下诏:“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麻,亩征八两;木棉,亩四两。”经过元至明约两百年的传播,棉花种植和棉纺织已基本推广到全国。《天工开物》中记载:“棉布,寸土皆有,织室,十室必有。”

——摘编自丁培利等《中国古代“布”的材质演进——兼论棉花在中国的普及》

材料二   清乾隆年间,植棉专家、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了一套棉花图册,记录了从植棉到纺织印染成布的整个过程,包括布种、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拣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炼染等共16幅图,每图附有言简意赅的文字说明。据《清史稿》记载,乾隆三十年(1765年),“高宗南巡,观承迎驾,条举木棉事十六则,绘图以进”,乾隆皇帝对《棉花图》反复诵读,叹为观止,倍加赞赏,欣然在图上题写七言诗16首,下诏颁行天下。《棉花图》因此也称《御题棉花图》,它全面系统地展现了清代前期我国北方,特别是冀中一带棉花种植业及纺织手工业的实况,是迄今已知国内最早而较完备的棉作学图谱。此后,方观承精心临摹副本,并将其付诸石刻。《棉花图》原本不知所归,但刻石完好流传至今。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1)根据材料一,简述棉花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的历史过程。
(2)根据材料二,《御题棉花图》颁行天下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御题棉花图》的历史价值。
2023-10-1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阳明曾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他还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其言论的主要意义在于(       
A.鼓励独立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B.掀起了明清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
C.隐含了王阳明的平等和叛逆色彩D.挑战了孔子、朱子等儒学的权威
6 . 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B.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2020-01-01更新 | 1229次组卷 | 80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