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端,《诗经》是先秦诗歌的代表。它反映了自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硕鼠》《伐檀》等诗讽刺了腐败的统治者,表现了反抗的心声;《采薇》《君子于役》等诗反映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忧伤;《七月》等诗反映了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表现了天人和谐的意识。

——摘自梁珂《论文化的时代性》


(1)依据材料一概括《诗经》的特点。

材料二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宋朝“市民社会”和文化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材料四   (王三巧被休后要自缢,她母亲这样开导她):“你好短见,二十多岁的人,一朵花还没有开足,怎做这下梢的事?莫说你丈夫还有回心转意的日子,你真休了,恁般容貌怕没人要你?少不得别选良缘,图个下世受用。你且放心过日子去,休得愁闷。”

——明末冯梦龙《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三言两拍人物形象及人数统计表

艺术形象 财主及子女 大、小商人及子女 官宦之子女 农家、船家及子女 侠士 皇帝、皇后、太子 妃嫔
出现人数 21 142 52 42 6 25 8

——据赵兴华《三言两拍的市民文学特色》


(3)据材料四,从形式和内容方面概括指出明末白话文学的特点,并据所学知识简析产生这些特点的时代背景。
2018-10-1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文学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材料三   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以后的路,本来明明是更分明的挣扎和战斗,因为这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于“思想革命”的。

——《鲁迅全集》第4卷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这种文学形式”指的是什么?并分析其兴盛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小说繁荣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鲁迅对白话文的评价。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学发展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家喻户晓,其中的故事、场景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下列对四大名著的介绍有误的是
选项作品价值
A《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
B《水浒传》为后来的英雄传奇小说创作树立了楷模
C《西游记》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D《红楼梦》在民间故事和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的一部“说不尽”的奇书

A.A
B.B
C.C
D.D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进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精神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明清时期,迫于沉重的人口压力,大批破产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甘薯、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随着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应增加,经济出现了一些新趋势。租佃制和货币地租也开始推广,城市工商业进一步繁荣,江南新兴市镇星罗密布。流民的垦殖方式十分原始,开辟农田采用撂荒式农业,砍伐林木也是不间株,只伐不植,破坏性开垦引发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泥沙淤塞和水患频发

——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流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原因。

2018-11-0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玉门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清代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希廉在评点《红楼梦》时说:“子以《红楼梦》为小说耶?夫福善祸淫,神之司也;劝善惩恶,圣人之教也。而善恶报施,劝惩垂诫,通其说者,且与神圣同功。”这就肯定了《红楼梦》的
A.社会教化功能
B.文学鉴赏价值
C.维护封建礼教
D.革新社会风气
2018-09-21更新 | 292次组卷 | 26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6 . 昆曲和京剧都是中国的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下列关于昆曲和京剧说法正确的是
A.昆曲,原称昆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
B.片面追求音乐性、文学性成为昆曲致命弱点
C.京剧《定军山》是我国第一部自制有声电影
D.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标志着京剧正式形成
7 . 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之所以能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因为
A.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B.民众群体更为广泛
C.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D.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2018-09-12更新 | 805次组卷 | 29卷引用:江西省崇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从明代开始,小说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其主要原因是
A.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
B.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条件
C.科举制度发展到八股取士阶段,诗赋在科考中失去了市场
D.明末清初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的反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中国的戏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在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它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艺术感染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戏曲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时代带有巫术色彩的歌舞活动。周朝开始由职业演员“优伶”代替巫师。汉代出现了“百戏”的繁荣局面。宋代适应市民口味的文化娱乐形式获得长足发展,戏曲步入了它的形成期。北宋灭亡后,宋杂剧南下北上一分为二。南下杂剧与南方地方音乐、民间小戏融合而成我国戏曲史上最早的正式戏曲形式——南戏。而在北方,以金院本和北方音乐为基础的一种戏曲形式也迅速成熟起来,在金末元初之际已发展定型,这就是元杂剧,或称北曲杂剧。元杂剧是一种融合艺术,它把文学、表演、宾白、舞蹈、演奏、歌唱等融为一体,开创了我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到了明代,在吸收了元杂剧北曲基础上形成的新戏曲形式——传奇,取代了杂剧在剧坛的主导地位。清康熙年间,由“南洪(洪昇)北孔(孔尚任)”创作的传奇《长生殿》和《桃花扇》,都是在爱情和国难之间寻觅历史的兴亡之感和人生之慨,引起了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深沉思考,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摘编自《中国戏曲史钩沉》

材料二   钱玄同说“要中国有真戏,非把中国现在的戏馆全数封闭不可”“如其要中国有真戏,这真戏自然是西洋派的戏”。傅斯年曾声明自己“对于社会上所谓旧戏、新戏,都是门外汉”,他声称“中国旧戏,实在毫无美学的价值”“现在流行的旧戏,颇难当得起文学两字”。同样自称“门外汉”的周作人,断言中国旧戏该废的理由是“从世界戏曲发达上看来,不能不说中国戏是野蛮”和中国旧戏“有害于‘世道人心’”“至于建设一面,也只有兴行欧洲式的新戏一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学者谈“旧戏”的社会背景并对其观点加以评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4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70年代,这300多年的史学研究史,是明代史学的发展时期。顾炎武作为明清之际的“三大家”之一,在史学方面的认识反映和促进了这一时期史学的转型。他对明末不务实学、空吉心性的风气提出批评,提出“行已有耻”而又“博学于文”,那便是“修已治人之实学”。他认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他反对“人君独治”,主张实行“众治”,这一主张受到后人,特别是清末士人的大力推崇。

——摘编自金海峰《浅析明清之际史学方面的转型—以顾炎武为例》

材料二梁启超首倡“新史学”,呼吁“史界革命”,是中国史学由传统转向近代的开创者、奠基人。1895——1900年,梁启超没有专门的史学著作,其史学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各种政论文章如《变法通议》中。梁启超以西方的进化论作为自己史学的指导思想。同时,他还提出令人耳目一断的“君史”“民史”现。1901——1920年,梁启超从整体上对旧史学给以全盘否定,认为旧史学是愚弄人民的工具,并且大力鼓吹要建立资产阶级的“新史学”。1920——1929年,梁启超游历欧洲诸国,对自己曾深信不疑的进化史观产生了怀疑,在退出政坛后专心于学术研究,其史学研究获得了极大的丰收: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他认为“历史的目的在于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

——摘编自郑向《梁启超史学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概括顾炎武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因。

(2)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梁启超史学思想的特点,并简评顾炎武、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2018-03-02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孝义市第四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三)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