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年间票号产生。票号又称票庄或汇兑庄,是晋商在全国贩销商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传最早经营这项业务的是西玉成颜料庄,它在北京、天津、四川等地均设有分庄。起初,在京的山西同乡常把现银交给西玉成北京分庄,再凭北京分庄写的信,到西玉成总号取款。后来,西玉成总经理雷覆泰发现这种现款兑拨是一个生财之道,便开始专营这一业务,号名改为“日升昌”。


(1)依据材料一,指出票号的职能。结合所学,说明票号产生的条件。

材料二   1896年,盛宣怀在《自强大计折》中提出:“西人聚举国之财,为通商惠工之本,综其枢纽,皆在银行。中国亟宜仿办,毋任洋人银行,专我大利。……所谓挽外溢以足国者。”1897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商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


(2)结合材料二,分析盛宣怀办银行的目的。

材料三   1980年4月,邓小平在与世界银行行长麦克纳马拉的会谈中提到:“我们很穷,我们同世界失去了联系。我们需要世行帮我们赶上去。”同年5月15日,中国在世行的合法地位正式恢复。

2010年世界银行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这次改革使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2.77%提高到4.42%,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在世界银行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四   


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总部设在北京。


(4)结合所学,谈一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2020-08-2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广东罗定等地“铁矿既溶,液流至于方池,凝铁一版,取之。以大木杠搅炉,铁水注倾,复成一版。凡十二时,一时须出一版,重可十钧。一时而出二版,是曰双钩(钧),则炉太旺,炉将伤……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二十余版则利赢,八九版则缩”。

有学者估算,20版铁,每版300斤,共6000斤,按万历年间北京官价约合96两(白银),如果每年生产6个月,收入可达17280两,考虑到“万金”的成本,每年资本周转不到2次。

——摘编自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等

材料二   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新式纺纱机发明之后,手织机再也应付不了工作了。由于煤的使用,虽然生铁的产量迅速增加,但棒状铁(一种由生铁精炼而成的韧性铁)的生产却受到限制。英国不得不从瑞典和俄罗斯输入棒状铁,其价格之高成为各地工匠加速推进冶炼技术研究的原因之一。不久,纯粹从经验中衍生的搅拌炼铁法的发明大大减少了用锤锻打的辛苦工作,并能迅速且大量地生产棒状铁。18世纪80年代,这一发明获得瓦特的赞许,许多厂商主动前来与发明家磋商其专利证的使用权问题。如理查德·克劳肖凭借此专利所开的工厂里,棒状铁的产量从每星期10吨提高到200吨。根据推算,1786年至1789年发明家所订的专利授权合同如果得到诚实的执行,那么他在专利权的法定保护期内,能获得高达25万英镑的使用费。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之际中国广东“铁场”生产经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类“铁场”兴起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之际中国广东冶铁业和18世纪英国冶铁业发展条件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7—18世纪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材料三   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

占世界GDP份额(世界=100)

人均GDP(1990年国际元)

中国

西欧

中国

西欧

1500年

25

17.9

600

774

1600年

29.2

19.9

600

894

1820年

32.9

23.6

600

1232

——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国内因素,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文学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一中 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历史学科期末质量调查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流传着以嫦娥奔月为代表的“飞天”神话,同时也有很多飞天的尝试。《汉书·王莽传》记载,当时有人使用鸟羽制成两只人工翅膀捆绑在身上,再装上环钮等器件,弹地而起后飞了数百步。宋代,拥有了更加强大的技术手段——火箭,借助火药燃烧向后喷火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箭可以飞得更远。明代,中国的火箭技术更加发达,出现了原始的两级火箭——火龙出水。火箭的发明,给人们遨游太空的梦想带来了新希望。据一些西方文献记载,明朝初年,一位叫做“万户”的官员做了一次“飞天”试验。他将47支火箭和两只风筝绑在椅子上,点燃火箭试图飞向天空,但是飞天椅最后摔到山坡下,他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万户的勇敢精神受到人们的肯定和敬仰,他也被认为是“试图利用火箭作为交通工具的第一人”。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2年第17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敏锐地看到了航天科技工业在国防建设、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对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创立了中国的航天事业,这是确立我国大国地位的基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把发展航天技术纳入“863”计划。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并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先后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用不到30年的时间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摘编自林溪《中国“飞天简史”:从梦想到现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国古代飞天梦的探索,分析万户飞天尝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简析新中国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并谈谈这一发展带来的启示。
2024-02-0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时代的徭役,大致包括田赋、人头税和徭役。北魏太和九年(485)颁布了均田制,规定男子年15岁以上,受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妇女20亩,如果是二年休耕一次的地,则加倍受田,三年休耕一次的加两倍受田。隋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受田农民除缴纳租调外,可以庸代役即以实物税代替劳役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开始推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万历九年(1581),在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下,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以县为单位,将所有赋税合并,征收货币。康熙五十二年(1713)下令,以康熙五十年各地所报人丁数作为丁银的固定税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摘编自吕建中《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述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16-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14万余吨)。据研究,其中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流向了西欧诸国,其中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重要地位。

材料二   (中国)吸食鸦片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因为把钱花在鸦片上,导致了对其他商品之需求停滞,其后果是市场的普遍萎缩。此外,鸦片的持续流入引起了白银的不断外流。在1828-1836年间,英国人获取了3790万元的白银……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这种白银外流的情况最为严重,每年约有400万到500万元的白银流出。白银的枯竭扰乱了国内经济,震动了市面上白银与铜钱之间的兑换率。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任选一条白银流向路线加以说明并简析影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谈谈你对“白银的枯竭扰乱了国内经济”这一现象的理解。
2024-01-20更新 | 173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全部学说,正是从维护专制王朝的大一统出发,但他的文化史意义,又绝不仅于此。董仲舒自觉地用儒家精神改造阴阳五行说,建构起天人一统的宇宙论系统图式,创造性地完成了自战国末年以来,随着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大提高而产生的对于宇宙、社会、人生作出统一的规律性解释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李贽是晚明思想启蒙的旗帜,一位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他崇尚“真奇”,鼓倡“狂禅”,揭露封建社会“无所不假”“满场是假”的虚伪现实,反对儒家的泛道德主义,建立了以“童心说”为核心的新思想体系。他的学说使他处于矛盾的焦点上,在朝野引起了激烈争论,以至于理解他乃是理解晚明政治走向、社会风尚和思潮变迁的一大关键。

——摘编自许苏民《李贽的真与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对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发展,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李贽思想的认识。
2023-08-0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江南瘴疠地,九州之隅角”到“苏湖熟,天下足”,乃至江南“富甲天下”“衣被天下”,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段。大体而言,以西晋永嘉南渡为起始,江南人口开始加速集聚,并以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开展农业生产;经唐安史之乱和宋靖康之变后,江南逐渐完成了这一历史形象转变。

——摘编自樊良树《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开发概论》

材料二   明代,江南棉、桑种植逐渐广泛,可谓“乡间隙地,无不栽桑”“尺寸之堤,必树之桑”,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地宜稻者十之六七,皆弃稻栽(棉)花”。以致曾经“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至明代“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粟”,即使是产米之都的苏州,也多依赖湖广之粮。江南地区种植烟草、竹木、花卉之人日广,扬州、杭州等地甚至形成了专门的供应市场。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推动了农业雇佣的发展,形成了长工、短工、月工、忙工、伴工等雇佣形式。他们多接受雇主的工钱,同雇主的生产相结合,为雇主生产,增殖其价值。此外,江南农民或迫于生计,或欲发财致富,弃本逐末现象也日益增多。

——摘编自朱子彦《论明代江南农业与商品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并谈谈你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的河南地区尚未大规模种植棉花。明万历六年(1578年),全国征收的棉花中,山东、河南、山西、河北四省占比已达85.9%。清代河南棉花种植区域已遍及全省。如豫北彰德府内黄县棉花产量大,“出贩于山西泽潞诸州县”;林县“户无贫富,妇女皆以纺织为主业,所制棉布质坚耐久,名曰家机布,除备服用外,运销泽、潞等处”;卫辉滑县“所有输出物产,不过棉花一种”;许州五女镇不仅是棉布交易市场之一,而且有“染工三四百人,终岁操作供给秦晋布客之所需要”,所产出的丈六布“行销秦晋两省极多”;石固镇的二八布被“秦晋布商,终岁搬运。许昌东、北两区之织妇亦极终岁勤动矣”。

——摘编自王林林《明清晋豫商路兴衰探析》

材料二   影响晚清时期河南植棉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京汉、汴洛两铁路相继开通后,中原地区和外部的交流日益增多,不止棉花的品种得到改良,棉花向外输送也变得便利和快捷。20世纪以后,国内大型纱厂不断建立,到1911年有十几家纱厂,35万枚纱锭。英、美、日等国纱厂也迅速增加,如日本1892年有39家纱厂,38万枚纱锭,年耗棉量就达88万担。

——摘编自刘西峰《清代河南棉花的种植与运销研究》

材料三   1978年,河南棉花种植面积大约是900万亩。1990年,河南棉花种植面积大约为1234万亩,此时新疆的棉田只有652.8万亩。1992年,河南省棉花种植达到巅峰,棉花种植面积飙升至1872万亩。2000年,新疆的棉花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33%,河南的棉花产量则为16%。2008年,新疆季节性采棉工有68.6万人,最大的省外采棉工团队来自河南省,达18.1万人,仅次于新疆本地的22.8万人。2010年,河南棉花种植面积大约只有700万亩。2020年,新疆棉花机械采摘率已达69.83%,其中北疆95%的棉花是通过机械采摘的。

——据《河南统计局棉花种植30年报告》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河南植棉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晚清时期河南棉花种植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河南植棉业兴衰的认识。
10 . 纺织业是人类生存中的重要行业,也是近代以来国际上竞争激烈的领域。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植棉逐渐成为国家战略,直到英国的工业革命,中国的棉纺织技术都处于世界较高水平,我国的棉纺织品不仅为百姓提供了精美的衣着原料,而且销售到东南亚以及欧美各国。在长达三个多世纪的过程中,中国棉布的外销数量持续增长。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棉纺织机及与之配套的复杂的机器系列相继问世及大地提高英国棉纺织业的生产力,……经历百年的抗争后,印度彻底从棉布出口国变成进口国,英国还将目光投向当时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到1831年,中国棉纺织贸易首次由出超变入超。鸦片战争后,“美国棉”“英国纱”“东洋布”充斥在中国市场上,中国本土棉花产业急剧萎缩。

1893年,张之洞从美国引入陆地棉种子,在湖北试种初步获得成效。此后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及一些棉纺企业,不断大量从美国引入陆地棉种子。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国家采取了扩大棉田面积、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更换优良棉种等措施,棉花播种面积扩大一倍多,为中国成为大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出口国及消费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已由产棉大国变为产棉强国,形成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新疆三大产棉区。目前,我国棉花产销一体化成熟,郑州交易所取得了棉花这项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新疆长绒棉是由海岛棉培育而来,具有暖和、透气、舒适的特点,而且纤维柔长、洁白光泽、弹性良好,深受市场欢迎。2020—2021年新疆棉产量520吨,占国内产量比重约87%,占国内消费比重约67%。自人工合成纤维诞生以来,棉花占全球纤维消费的比重逐渐下降至30%左右,今天,全球每年约生产5200万吨的石油基合成纤维,几乎是全球棉花产量的两倍。21世纪20年代,美国以人权为借口,“抵制新疆棉花和纺织工厂”,实际上是想要将中国从全球纺织龙头的宝座上拉下来,打击中国对全球纺织业的绝对支配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黄金生的《棉花:曾经改变世界格局的“神奇之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明清以来影响中国棉纺织业发展历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21世纪20年代“中美棉花战争”认识。
2024-01-22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