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著作和时代
《天工开物》诞生于明朝末年,在体现作者观念的同时也折射了时代的风貌。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期常熟_位地主谭晚,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底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如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品虫,此类副产品拿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摘自蒋以化《西台漫纪》卷4

明末顾炎武编纂的《肇城志》,这样记载安徽南部徽州地区的经商习俗:男子冠婚后,积岁家食者,则亲友笑之。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摘自宋应星《天工开物自序》

章节

第一乃粒为食的谷物第七陶挺制陶器第十三杀青造纸
第二乃服各种衣服第八冶铸金属的冶炼和铸造第十四五金五金如何取得
第三彰施染绘第九舟车船和车第十五佳兵冷热兵器
第四粹精粮食的加工第十锤锻金属锻打第十六丹青书画染料
第五作咸制盐第十一播石烧石第十七曲蘖酒曲
第六甘嗜甜品第十二膏液梓油第十八珠玉珍宝

——宋应星《天工开物·目录》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天工开物•目录》与自序的主张是否一致?谈谈你的理由。
(3)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天工开物》内容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2022-03-14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在江苏盛泽市镇的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材料三: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占世界GDP份额
(世界=100
人均GDP
1990年国际元)
中国西欧中国西欧
150025179600774
1600292199600894
18203292366001232

——摘编自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明末农业物种新变化,简要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清代前期巩固疆域的主要措施2条,概述清朝疆域奠定的历史意义。
(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
(4)综上,为使本题更加完整,你认为还可以补充什么内容?(你或可以补充本大题引导语、或可以补充材料、或可以补充问题,请你其中进行选择一点,并适当阐释。)
2022-03-18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实验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5年,(北京)延庆县西拨子村发现了青铜釜,其内装五十余件青铜器,有鼎、匙、耳环、斧、奔、凿、刀、猎钩、锥、戈等生活用具以及生产工具和兵器,其时代约在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从器形和花纹上观察,这些铜器反映了我国中原地区和北方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情况。例如,其中有一件口沿饰有重环纹的铜鼎残片,其纹饰可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出土的铜刀、铜匙、铜猎钩等,也都与我国北部地区同时代山戎遗址出土的器物相.似,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特色。

——摘编自章永俊《北京古代手工业发展因素探析(续)》

材料二   清朝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达的时期,人口大量增长,农业劳动人口饱和.向手工业转化,因而只能放弃新技术,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代替。在各类手工业当中,丝织业是比较发达的一种。据统计,鸦片战争前,全国的生丝产量每年约7.7万担.其中商品丝约为7.1万担,价值白银1202.3万两;丝织品产量为4.9万担,价值1455万两;两项合计12的价值2650余万两。这其中江南地区所产的丝和丝织品在总额中占80%以上,主要集中在苏、“、杭等江南都市一些专业的丝织市镇和周围乡村。

——摘编自董粉和《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技术特点分析与思考--以清代苏州织造局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北京地区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的进步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地域性的认识。
4 . 任何时期的思想发展,都需要秉持经世致用的思想原则,不断丰富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顾炎武认为,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他认为要引古筹今",以为“经世致用”。黄宋羲提出:受业者必先宗经,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清代章学诚也提出: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这是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风气的一种否定。

——《中国百科大辞典》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之前,历经了近30年极其艰苦的革命动员和战争。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为了适应各种挑战,形成了一套游击式"制定政策的方法。这套方法包含了一系列兼具主动出击和迁回调整的策略,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允许改变一些已有的规定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调整,这种政策风格要求决策者有较强的创造力。

——摘自[]韩博天《红天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并分析他们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主革命各个时期毛泽东根据革命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思想主张。(任选两个时期即可)
(3)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世致用思想的看法。
2021-02-1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史料辨析。

材料一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兽的毛皮)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唐】元稹《法曲》

材料二   你看圣贤书里,哪一处不说着忠孝二字。当时母亲教我读书,也要识些礼义。

——摘自【明】《香囊记》

注:《香囊记》是明前期的戏曲


(1)材料一、二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请分别说明

材料三   枢密使童贯上奏战事曰,“杀退辽兵,直至燕京,围住城池攻击,旦夕可破。今有辽主早竖降旗,情愿投降,遣使丞相奉表称臣,纳降请罪,求诏退兵罢战,情愿年年进奉”,恳请皇帝恩准。

——摘编自《水浒传》第八十九回


(2)材料三描述的情景是否属实?请简述理由。
(3)结合所学,谈谈你如何看待古代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东方学者劳费尔在《中国伊朗编》中曾高度称赞中国人“采纳许多有用的外国植物以为己用,并把它们并入自己完整的农业系统中去”。

据记载:宋清间我国作物引种以高产、经济作物为主。棉花、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烟草、辣椒(等蔬菜)先后引入,成为广泛栽培的重要作物。我国作物布局缘此发生了重大变化,并由此加速了中国农业产业分化与农业商品化趋势。明清时期,果蔬栽培种类比宋元时期增加约一倍,我国现代作物、果蔬种类结构基本上在清代后期已经定型。宋清间人口数量又呈急剧增长态势,高产作物的引入对于缓解粮食供应矛盾、促进农业商品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


谈谈你对外来作物在中国传播的认识。
2021-01-29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