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讲究功利,义利并重甚至重利轻义的思想使传统的义利观受到强烈冲击,以陈亮为首的功利主义者就公开宣称:“财者人之命,大凡致富之道,即世之所谓仁义礼智信是也。”宋代的拜金、享乐风严重侵蚀着人们的价值观,使当时的社会蕴含着严重的道德危机。在宋代,官吏经商不是个别现象,上自宰相,下及一般官员,都涉足商业活动。随着宋代商业的逐步发展,社会上各阶层竞相追逐商业利润,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前把商业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在商品经济地冲击下,宋代人们的择偶观念逐渐打破了“门阀”等级的局限,配偶的经济状况已成为婚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摘编自涂耀军、张洪春《浅论宋代商业的兴盛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材料二   明代中叶以后,在商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士商之间几无清楚的界限可循。李维桢在《乡祭酒王公墓表》中记述陕西商人王本澄诫子孙之语说:“四民之业,惟士为尊,然无成则不若农贾。”到了清初,士商观念转变到令人瞠目的地步。“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归庄在为太湖洞庭山集士商于一身的严舜工所著《传砚斋记》中,表达了他对“士不如商”的看法。明清之际士商关系的转化,给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自此后,传统四民观开始发生严重动摇,为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社会前景。

——摘编自高建立《明清之际士商观念的转变与商人伦理道德精神的塑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的兴盛影响社会风气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士商观念转变的背景及影响。
2024-01-3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末,群雄纷争,干戈不息,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出现人烟断绝、土地荒芜的凄凉景象。鉴于此,明初政府强制移民内地和边疆,从事开荒和调军屯垦。十五世纪中叶,政府强制移民运动已结束,农民自发的流动成为主流。到了十六世纪,代之而来的是从农村流入城镇,实现空间上的流动:另一种则是弃农迁业,虽然空间上没有流动,但是从生产的内部分工观察,他们则由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由农转而为工、商。这一发展趋势最早从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村开始。

——摘编自林金树《明代农村的人口流动与农村经济变革》

材料二   中古时期英国劳动力流动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农业,农业生产率提高了,则城市化和非农产业获得显著发展,农业生产萧条萎缩则劳动力转移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英国劳动力流动历时长达六七个世纪之久,但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比例的21%,农村人口中的大部分仍旧从事农业和依靠农业为生。这一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路线相对集中,其中尤以向首都伦敦的移民规模最大,使得首都的城市化进程最快。英国的农民也有行业上的流动,主要集中在纺织等轻工业部门。

——摘编自谷延方《中古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农村人口流动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英国农村人口流动的积极影响。
2023-04-13更新 | 279次组卷 | 5卷引用:广西玉林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前期,包括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规定在唐朝统治地区,凡是各都督府治所和4万户以上的州,都可设置市场或市署,上“置市令一人,从六品上”,下“置市丞二人,正

八品上”;“置录事多人”,分别管理坊市的各项事务。

——摘编自《唐律疏议》《唐令拾遗》《唐会要》等

材料二   北宋时期的商业十分繁荣,东京汴梁城更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繁华景象,我们可以从《清明上河图》上清楚地发现,街道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道路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热闹非凡。其他的地方大城市,也大体如此。

——摘编自方宝璋《宋代经济管理思想与当代经济管理》

材料三   到了明代中后期,读书人“科考不成”转而“驰骋商场”竟然也变得常见。因此,传统的政策逐渐向“恤商”“通商”转变。明代大开“捐纳”,设立商籍。商人们事实上通过缴纳钱财获得了社会地位,各取所需。

——摘编自曹琳《明代商人商业经营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北宋城市经济管理制度的变化,并归纳这一制度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并简析其产生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西班牙人来到美洲的首要目标是攫取贵金属。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的白银开采主要集中在两处,一是墨西哥北部的萨卡特卡斯,一是安第斯高原中部储量丰富的波托西。西班牙人在美洲大量开采白银为西班牙王室带来了巨额收入,使其得以维持庞大军队和臃肿的政府,继续追寻建立世界性帝国的梦想。

——摘编自刘新成、刘北成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二   印第安人村社生活秩序失调最严重的是那些为波托西提供劳力的地区,按照保守的估计,每年大约有50000人迁进或迁出波托西,人走了,农村的农业生产活动混乱了,很多人再也未回到家乡。有多少人直接死于采矿和提炼工作,可能永远不会知道。

——摘编自[]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

材料三   1565年,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在一份所需物品清单中列有“在中国交易用的银元和优质银条”,称这些物品“对于维持他们在菲律宾的活动非常重要”,希望能用从美洲驶往菲律宾的“首班船尽快送达”。

——摘编自[]艾玛·海伦·布莱尔等编《菲律宾群岛:1493-1803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开采白银对西班牙及印第安人造成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在世界白银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及原因。
2024-01-22更新 | 424次组卷 | 8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10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材料一 商鞅是春秋战国时期非常重视农业的思想家,他亲自主持了秦国的变法运动。由于其变法实践的需要,其重农思想贯穿始终,凸显了其对粮食安全的关注。他说:“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另外,商鞅视农业和粮食为财富的来源,他说:“按兵而农,粟爵粟任,则国富"“民泽毕农,则国富”“农则易勤,勤则富”“能事本而禁末者富”。商鞅就这样把农、粟同国富、国贫联系在一起。商鞅的重农思想是法家经济思想的鲜明体现,它从政治高度上充分认识到粮食的重要性,是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在政策领域内的体现。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明中叶以后,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形势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由于商业性农业的迅速兴起而日趋减少,加上大量市镇的涌现、非农业性城居人口的增多等原因,江渐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因粮田大量被经济作物侵占,已由原来输出粮食的中心区变为输入粮食的缺粮区;在东南沿海地区急需大量粮食、粮价见涨的诱使下,经济作物种植业较为落后的湖广等地则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新的商品粮基地,原来的“苏松熟,天下足”被改为“湖广熟,天下足”。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中国古代粮食流通与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粮食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叶以后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形势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6 . 材料 洪武年间,国都尚未迁到北京,在粮长制度下,国家不再派官吏收粮,而是通过乡村德高望重的“粮长”率领乡民,将四方漕粮沿着长江运输到南京。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因路途遥远、困难险阻重重,明成祖遂于永乐十三年推行支运法:各地农民先将漕粮运至运河沿岸由官方指定的淮安、徐州、临清、德州四仓,再由运军(专门负责运粮的军队)分程接运至通州和北京二仓。支运法包括支粮和运粮两个独立环节,淮安等四大仓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漕粮先上仓后支领。时人谓之:“支者,不必出当年之民纳,纳者不必供当年之军支。”正常年份,浙江嘉兴、湖州、杭州与(南)直隶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地漕粮民运到淮安仓交收,运军用3000只漕船支领淮安仓粮运到济宁仓,再用2000只漕船支领济宁仓粮运到通州仓。

——摘编自张程娟《明代中后期漕运派兑改革与卫所分帮机制》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永乐年间实施支运法的原因,并说明支运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永乐年间实施支运法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福建是玉米最初的传入地之一。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有限的沿海平原地带早已被开垦殆尽,人们在生存压力下不断涌向山区。山区自然条件复杂,人们在通过梯田等形式争取更多土地利用空间的同时,也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实行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方式。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地无闲隙的土地利用特征,为玉米进入增加了竞争难度。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玉米在福建本土虽没有成为优势作物,却凭借福建移民在湘赣、川陕等地山区获得了绝对优势。江西境内以闽粤为主的移民以维持生存为目的而种植的玉米在客观上推动了传播进程,并通过人口的进一步流动,将玉米从江西传入湖广、贵州等地。

——摘编自韩茂莉《玉米种子如何传遍全中国》

材料二   19539月,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正式提出了应该大面积播种玉米的倡议。在赫鲁晓夫看来,解决苏联农业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畜牧业,而“畜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粮食”,大规模种植玉米无疑是解决该问题的捷径。自1954年至1962年,苏联玉米播种面积从430万公顷扩大到3700万公顷。扩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集体农庄庄员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高寒的西伯利亚不适宜玉米的生长,产量很低,不少地方一无所获。玉米播种面积的扩大影响了小麦生产,破坏了传统的牧草生产,造成粮食减产、饲料不足。在广大干部群众的抵制下,“玉米运动”逐渐低落下去。

——摘编自孔凡方《赫鲁晓夫与“玉米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从海路传入中国后主要的传播路径,并分析玉米没有在福建成为优势作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掀起的“玉米运动”的特点,并对该运动进行简要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