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1 . 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广泛参与日用类书籍编纂。弘治年间进士邝璠以《耕织图》为蓝本,编撰《便民图纂》一书,为苏南一带农村日常生活及农事活动提供指导。其内容庞杂,载有农艺、园艺、养畜等农业技术和饮食器用方面的知识。《便民图纂》的出现体现了(       
A.朝廷加强对社会的控制B.士大夫阶层趋于世俗化
C.平民文化需求范围扩大D.日常生产生活的标准化
昨日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历史真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共和国后期,国家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其中“公地”,市民可以占有并耕种,年纳赋税。进入帝国时期,国家正式把土地租给私人耕种,并征收“佃租”,其租期很长;佃租人可将承租的土地出让、抵押、赠与、继承,并可设定役权等。同时,大法官给予佃租人以类似所有权的保护。罗马皇帝又仿效希腊法制,将其私人土地长期或永久出租,收取租金,此项权利被称为“永租权”。在《查士丁尼法典》中,永佃权被定义为:“一种可以转让的并可转移给继承人的物权,它使人可以充分享用土地同时负担不毁坏土地并交纳年租金的义务”。

——摘编自周子良《永佃权的历史考察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随着租佃制和雇佣关系进一步发展,在明清时期南方一些地区永佃权日益流行。永佃权是指永久租种某块土地的权利,这种对土地的耕作使用权是田面权,和属于田底权的土地所有权相分离且分离得相当彻底。租佃者不仅可以长期使用这块土地,还可以将田面权进行出卖、抵押和典当。根据清朝《户部则例》的规定:“地虽易主,佃户仍旧,地主不得无故增租夺佃。”佃户与地主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佃户在法律上作为良民,并规定“勿许大户欺凌佃户”。佃权的身份性特征渐趋消失,逐渐体现出独立于所有权的财产性特征

——摘编自吴凡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永佃权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罗马和明清永佃制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罗马和明清永佃制的相同点,并分析明清永佃制推广对佃农的积极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名帖亦称名刺(类似今之名片),古已有之,在明朝士大夫的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宦官刘瑾受宠用事,“走其门者倾朝,名刺必红纸”,以致“京师红纸价顿长十倍”。郎瑛(14871566年)在其著述中写道:“予少年见公卿刺纸,不过今之白录纸二寸……今之用纸,非表白录罗纹笺,则大红销金纸,长有五尺,阔过五寸,更用一绵纸封袋递送,上下通行,否则谓之不敬……可谓暴殄天物,奢亦极矣!”

明朝前期,名帖多自署“门生”等,“必兼亲者,方加‘眷’字。至于‘通家’‘年家’,非实有可据,断断不轻用也”。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视其爵、齿及交谊以为斟酌”的风气日盛,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现“渺渺小学生”“通家治下牛马走”“门下沐恩小的”等自称,原本亲戚间使用的“眷”字亦开始滥用。

——摘编自(日)岸本美绪《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名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名帖变化的原因。
4 . 明清时期,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北方省份所需棉布,则依靠江南供应。这反映当时(     
A.丝绸之路的兴盛B.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C.区域分工的发展D.农民租税负担沉重
昨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明朝初年,朝廷编写的各种各样的典章制度中,有“钞法”和“钱法”等明文规章,然而却没有“银法”。这反映出当时(     
A.张居正的改革不够深入B.与欧洲缺乏经济的往来
C.白银尚未成为主要货币D.纸币仍为单一流通货币
6 . 明代白话小说中出现了一大批善良正直、淳朴、有道德的商人形象,与其他时期作品中活跃的贪得无厌和为富不仁的商人形象截然不同,另外还成功塑造了大量追求婚恋自由和刚烈不屈的市民形象。这些虽然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A.工商皆本成为共识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新的经营方式出现D.启蒙思想影响中国
7日内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考模拟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学者研究,清代前期安徽、江西米经长江运往江浙每年在500万石左右,湖南、四川米经长江运往江苏每年至少在1000万石以上。除此之外,还有奉天豆麦经海运到上海,年运量在1000万石以上。这说明(     
A.长途贩运以生活资料为主B.区域经济结构存在差异
C.高产作物种植解决了粮荒D.江浙地区农业经济衰退
7日内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试题(五)-高中历史
8 . 清代民众在进行各类物质消费时,偏好那些带有字号招牌的商品:“货多而帮众,往来不一,奚能尽悉其真伪。有字号以记之,则不问其商人之何姓何名,而但以字号为问。凡货之高下,价之贵贱,俱可随字号以定。”这可用于说明(       
A.奢靡的消费观念B.白银货币化出现C.技术工艺的进步D.商品经济的发展
2024-06-1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抢分卷(一)历史试题
9 . 明代江西省抚州府商人吴嘉庆家境颇为富裕,却依然让其子吴郁文外出经商,并告诫其子道:“四川成都最好卖机布,汝可将本银一百两往福建收买机布,到川发卖,不消一年,可以回矣。”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     
A.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地域性商帮出现
C.重农抑商政策废弛D.重利轻义观盛行
10 . 明代,合伙经营的契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经济活动中,以至于在应用样文书中也提供这类合同范本,如崇祯年间刊行的熊寅几编的《尺牍双鱼》,便载有《同本合约》。这一现象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B.经济纠纷激化了社会矛盾
C.政府注重规范商业行为D.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