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清世宗在谕旨中提到:“浙江及江南苏松等府,地窄人稠,即丰收之年,亦皆仰食于湖广、江西等处。”但清初仍继续沿用明朝制定的各省漕运(向朝廷运送粮食)配额,具体情况见如表。据此可知,当时(     
南直(江南)171万石
浙江63万石
江西57万石
湖广25万石
山东37万石
河南48万石
A.漕运配额符合地方实际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C.江南出现新的经济成分D.北方农民的赋税负担较轻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商洪仁辉上告中国政府案

材料   英商洪仁辉事件乾隆十九年(175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指示洪仁辉设法扩大贸易范围,开辟新的贸易港。乾隆二十年(1755年),洪仁辉等人抵达清政府指定的通商口岸宁波时,受到当地官员热烈的欢迎。因浙海关的关税比粤海关关税低,杂费也比广州方面少,所以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至二十二年间(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都派船去宁波贸易。英国商船前往宁波贸易,使广州口岸大受影响,前来贸易的商船比之前减少了半数有余,并出现关税锐减的局面。两广总督会同闽浙总督奏请禁止洋船往浙江贸易。乾隆皇帝同意他们的意见。在宁波贸易的尝试被阻止后,英国人选择派洪仁辉向中国皇帝控告他们的“委屈”,并直接提出多口通商的要求。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一月初十日,乾隆皇帝发布谕旨:

嗣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浙省。此于粤民生计,并赣、韶等关均有裨益,而浙省海防亦得肃清。看来番船连年至浙,不但番商洪任等利于避重就轻,而宁波地方必有奸牙串诱,并当留心查察。如市侩设有洋行及图谋设立天主堂等,皆当严行禁逐,则番商无所依托,为可断其来路耳。如或有难行之处,该督亦即据实具奏,再将前折随奏交部议覆,可一并传谕知之。

——摘编自倪月菊《洪仁辉与“一口通商”》等

(1)该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
(2)案件的产生与处理意见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
2024-05-26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智慧上进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3 . 下为明初政府做出的一系列规定。这些规定的实施在客观上(     

规定

出处

洪武元年规定,凡种桑麻“四年始征其税,不种桑麻输绢,不种麻输布”

《明史》卷 138《杨思义传》

洪武二十七年“令益种棉花,率蠲其税”

《明太祖实录》卷 232

洪武二十八年下令,山东、河南农民自二十六年栽种桑枣果树,“不论多
寡,俱不起科”

《明太祖实录》卷 243

地方官员任满赴京考课,“必书农桑学校之绩”

《明太祖实录》卷 77

A.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B.奠定了纺织业发展的基础
C.增加了政府的赋役收入D.促进了新生产关系的产生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书坊福建建宁府是书坊最发达的地区,书坊总数不下六七十家,其中绝大部分集中于建阳崇化。崇化书坊在有明一代一直保持繁荣并有所发展。据载,崇化“比屋皆鬻书籍。天下客商贩者如织,每月以一、六日集”。这种每月有六天专门卖书的集市,为当时全国所仅有。建宁府有许多宋元以来的老书坊。明代刻书最多的两个书坊是建阳县的刘洪慎独斋和刘宗器安正堂。慎独斋所刻大抵以史书居多,而且卷帙浩繁;安正堂所刻多为集部及医经类书。

长江下游的南京、苏州也有许多书坊。南京书坊数量比建宁少,但至少也有近六十家,所刻书籍与建宁相较,医书、杂书及小说数量较少,而戏曲方面则超过建宁。整个明代南京书坊所刻戏曲可能达二三百种。其中唐对溪富春堂书坊的刻书在版框四周加有花纹图案,打破了宋元以来单调的单边或双边的呆板样式。

北方地区的书坊最多的是北京,可考者有七八家。1967年在上海嘉定县发现了北京永顺书堂刻印的十一种说唱词话和一种南戏《白兔记》。

——据汤纲南炳文《明史》

概括指出明代书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成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2024-03-3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代服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的着装有严格规范。下表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服饰规范的部分内容:

出处

内容

《礼记·深衣篇》上衣用布四幅,表明一年有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代表一年有十二月;袖口圆弧,领子方正,意味着公正:背缝垂直,体现出诚直。
《新唐书·车服志》唐高宗时对官服的规定:三品以上袍衫紫色,四品袍深绯,五品袍浅绯,六品袍深绿,七品袍浅绿,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
《宋史·舆服志》绍兴五年,高宗谓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宜申严禁。”

——摘编自张玲《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符号内涵及制度规范》等

材料二   明代的“服妖”分为衣冠复古、奢侈僭越、男女混装和习俗禁忌四个类别。衣冠复古,即穿戴模仿前朝服饰,包括了元蒙遗风和之前其他朝代的服饰:奢侈僭越,即以下僭上,违制使用贵重饰品和贵族服饰;男女混装,即女着男装、男着女装;习俗禁忌,即与传统社会认知相违背的服饰或服饰行为,如上层人士穿戴低贱之人服饰等。

——整编自赵梦菲《明代“服妖”服饰现象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内涵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服妖”下一定义,并对明代“服妖”的成因进行分析。
6 . 康熙年间,“江南烟户业田多而聚居城郭者什之四五”。乾隆时苏州地区的一些豪绅宦室,更是“皆在城中,无有居乡者”,大批地主城居,甚至成为一种时尚。这一时期居城地主的大量存在主要得益于(     
A.租佃关系得到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C.户籍管理趋于混乱D.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2024-03-09更新 | 369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7 . 1544-1547年,仅因出海遇险被解送回国的福建人达1000多人。1547年2月单次被解送回国的福建人多达341人。据此可推知,当时福建(     
A.航海技术先进B.流民问题严重
C.对外贸易发达D.人地矛盾突出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明万历年间,给事中郝敬曾言:“今海内行钱(铜钱),惟北地一隅。自大江以南,强半用银。”清初江南大多地区“即厘数之间,亦皆用银”,而北方五省“收买粮食、布匹、棉花等类,市上俱用钱文”。这种差异说明(     
A.自然环境因素具有决定作用B.北方地区铜资源较南方丰富
C.南北区域贸易规模比较庞大D.经济发展形态影响支付习惯
2024-02-05更新 | 185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2024届高考挑战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万里茶道

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俄之间形成了一条横跨亚欧大陆,长达13000多公里,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被称为“万里茶道”。

它以汉口为起点,经恰克图到达俄国,又从俄国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最初,茶叶贸易的经营者是来自非产茶之省的晋商,他们采运两湖茶叶就地加工成茶砖,运至中俄边境口岸,再由俄商贩运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19世纪中叶,中俄茶叶贸易进入鼎盛时期,汉口成为对俄输出砖茶最主要的港口,俄国人依靠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垄断了汉口茶市,相继开办了顺丰、新泰、阜昌和百昌等砖茶厂,实现了茶叶采购、制造、销售和贩运的系列操作。19世纪末期,由于印度茶、锡兰茶的竞争,汉口茶叶港的地位受到威胁,汉口茶市的英国商人转而收购印度茶叶。1905年,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全线通车,汉口的茶叶绝大部分由火车输往俄国。十月革命后,前苏联政府对华茶进口采取的关税壁垒政策,输俄茶叶贸易日趋衰落,在汉口的几家俄商茶厂相继关停,俄商独占汉口茶市半个多世纪的局面从此结束,长达两个世纪的万里茶道终于淡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刘再起《中俄茶叶之路:繁荣了200年的国际商道》

(1)指出中俄“万里茶道”的主要特点。
(2)概括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万里茶道”兴衰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明代江南每年举行蚕神祭祀活动。如清明节当天,湖州含山镇以蚕神祭祀为主体的庙会活动中,乡村供奉的各个菩萨都会被蚕农抬到蚕神庙进行参拜,称“扛菩萨”。该现象表明(     
A.政府依靠市镇强化乡村治理B.市镇经济辐射能力增强
C.蚕桑成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D.庙会成为基层自治组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