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则有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注:不会去享受);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邪!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三

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

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四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顾炎武《日知录》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

——《黄宗羲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董仲舒思想的共同点。指出董仲舒重教化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代时期社会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材料三中朱熹提出什么观点?

(3)材料四明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

2 .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材料一 战国中期,“国家无序”和“天下不平”的局面使自觉承担“平天下”的孟子内心十分沉重。他不仅为继承和发扬儒家道统、学说而忧,以身作则,不断与各学派之人争辩,以正人心,而且先后游历不同的诸侯国,面对杀气腾腾正在靠武力的方式争王称霸的诸侯们,坚定地宣扬自己“王道”的治国理论,希望国家能够长治久安。法家商鞅的变法改革思想在秦国取得功效,而孟子的“王道”却难以被统治者重视,这深深地激发了孟子“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的感慨。面对生活在灾难重重中的民众,孟子对他们的生存和命运总是怀着那份“不忍人之心”。他立足社会现状分析出现这种贫富差距的原因,得出经济不平等是战争频发的根本原因的结论。

——摘编自李月梅《孟子忧患意识研究》

材料二 顾炎武的诗文、著作、学术思想等方方面面无不渗透和体现着他的忧患意识。政治方面,他强烈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主张限制君权,分权众治,提出君主应放权给地方政府,加强地方自治,改革地方弊政,严把官吏的任免,大力发展国家经济,从而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的生活和生存问题。社会及民生方面,顾炎武面对“民生愈贫,国计亦愈窘”的严重局面和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他主张“藏富于民”,提倡满足人民日常最基本的需要,逐步改变百姓穷困的生活。思想方面,顾炎武抨击了空谈心性的宋明理学,他认为应该务当世之务,主张文人应拥有羞耻之心,遵守起码的学术道德,学以致用,反对空谈。顾炎武的“天下”观念没有局限于传统忧患意识中一姓之兴替,而是指出亡国是亡国,亡天下是亡天下,将天下兴亡,置于整个天下的安危得失中。梁启超对顾炎武推崇备至,反复宣传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

——摘编自李敏《顾炎武忧患意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忧患意识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忧患意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022-01-27更新 | 201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一)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   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材料三   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制。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

——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各指的是什么?其思想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不同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二   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道之全”……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

——人民网《宋代疑古思潮简论》

材料三     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潮分属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社会批判的产品,后者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有些学人将这两种形态的文化等量齐观,显然不太恰当。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段落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无论从产生的背景还是从所包含的内容而言,都以欧洲封建社会存在的最后几个世纪(14-17世纪),即严复说的西方“古学”转向“新学”的阶段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程朱理学为例分析宋代“疑古”思朝出现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试从明清进步思想本身给予原因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