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主要是指明中叶后,我国社会孕育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后早期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政治思想。其基本特征是,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持怀疑和批判态度,要求开明政治,倡导平等和民主;一反过去封建时代的经济思想,主张工商皆本,重视货币,要求平均土地等;不屑于空谈性理,在一切社会文化领域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由此形成的一套具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中国人自己的启蒙思想理论。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均有很深的自然科学造诣,在极为丰富的科学思想中,蕴含着启蒙的精神。

——摘编自张华荣《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简论》

材料二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题之一就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陈独秀明确提出:“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新文化运动的崛起促成革命力量的成长也是很合乎逻辑的历史发展必然。恳昧和迷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新文化运动旗帜鲜明地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科学,运动的口号之一就是“赛先生”,通过尊崇自然科学法则,培养科学精神,反对封建礼教、旧思想和旧文化对人性的束缚,主张科技救国。但同时,新文化运动也有其不足之处,胡适、陈独秀、鲁迅和李大钊等人深受西方教育的影响,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等都高人一等,这也导致阳春白雪的理论很难深入劳苦大众,运动也只能流行于精英阶层之中。

——摘编自姚天琪《西方思想解放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人文思想的比较与对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早期启蒙思潮与新文化运动的异同点。
2 . 古代儒学家一直关注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荀子《天论》

材料二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   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违生之理,浅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自昧之……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己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自然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思想主张及目的,并辩证认识董仲舒与荀子思想的关系。
(3)据材料三,指出王夫之认为国家治乱存亡的关键因素及其思想特点。
2019-11-2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阳明的思想到他的再传弟子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非名教所能羁络”。晚明文人通过结社,“一方面学习时艺,来揣摩风气;另一方面来选择知己的朋友……所以明季几社的成立,只师生通家子弟在一块结合,外人是不能参加的,后来才门户开放”。江南的几社不满足于科举制艺的训练,急切地大声发出声音,触及时事,试图纠正时弊。复社成立以后,几社和其他文社都以团体成员加入,不过复社并没有取代其他文社自身的活动。复社的宗旨是“兴复古学,务为有用”。崇祯二年(1629年)参加苏州尹山成立大会的人中,来自南直隶(今江苏、安徽)有235人,浙江168人,其他成员来自江西、湖广、福建、山东、河南等地,合计680人。

——摘编自樊树志《文人结社与晚明文化生态》

材料二   1895年8月,在帝党官僚首领翁同龢的支持下,由康有为发起、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的强学会在北京成立。但因该会主张立宪治国,因保守派极力抵制,很快遭到朝廷封禁。就在强学会解散之际,其他地方开始兴办学会。在1895至1898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建立的学会将近90个,在明确以会命名的68个团体中,湖南、上海、北京分别有17个、15个、12个,合占六成以上。嗣后,慈禧听政,即谕康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著褫职治罪,再申“联名结会之禁”。

——摘编自李玉栓《中国古代文人结社的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明时期文人结社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晚明文人结社相比,概述19世纪90年代文人结社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4-03-1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三)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后期,新思想的因子在江浙一带表现得尤其活跃,几个反对传统理学和礼教的著名人物,都曾在这一带散布过他们的影响。明末清初,一批闺秀诗(词)人脱颖而出,商景兰首开闺阁中结社联吟之风。浙江杭州的“蕉园诗社”创办于清朝康熙年间,最早由顾若璞、顾之琼发起。各位闺秀皆出自举子士人之家,她们的父亲或是进士、举人、诸生,或是丞相、翰林、县令,兄弟也不乏举子文人。诸闺秀的诗友多为家族中的成员,有着各种姻亲关系。据《杭郡诗辑》载,林以宁(蕉园诗社的代表人物之一)“少从母氏受书,取古贤女行事谆谆提命,而尤注意经学且愿为大儒”。蕉园诗社“月必数会,会必拈韵分题”。她们聚会频繁,且创作热情高涨,常常“吟咏至夕”。

——摘编自李国彤《女子之不朽——明清时期的女教观念》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蕉园诗社及其诗人群体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蕉园诗社兴起的因素。
2024-04-2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遗,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孔子便是这种思潮的代表。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当历史向前演进,有识之士不能不想到,本土思想与佛教相比,自身有一些弱点、不足,例如,佛教讲祖统,禅宗最讲祖师法裔继承关系,而中国儒家没有这样的统绪。中国儒家谈“人道”,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但缺少应有的抽象哲学理论。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熹《朱子文集》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有哪些,分析其思想遭到冷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儒家思想存在的缺陷。概括朱熹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学识渊博,身体力行,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写出《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著作。在《与友人论学书》中,他谈到为学应该“博学于文”和“行己有耻”。他在其代表作《日知录》中提到“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摘编自马执斌《明清时期的文化》

材料二   近代启蒙的根本含义是人性的觉醒、个性的解放、人格的独立。而中国从19世纪末开始的启蒙运动,是一场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兴起来的,以救亡图存为目的,以制度改革为主旨的政治启蒙运动,它对于个性解放并不很关注。“天赋人权”的呼喊和“新民”的鼓吹,是在20世纪的头一个十年出现的,但是它们却被淹没在政治论战和武装革命的波涛中,只是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启蒙运动才把唤醒“国民之自觉”作为根本任务。

——摘编自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 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我们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编自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顾炎武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思想主张的变化并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总体来说,明清两朝的海洋政策呈现出明显的内趋性特征。对于商民出海不但不予扶持,反而采取各种措施予以限制。明清政府不支持海外华人势力,将其视为“化外之人”。对于海外的庞大市场,明清政府始终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将与西方人的贸易尽量控制在有限的地域和范围内,寓种种限制于对外商品流通之中。在明清政府始终对海洋和海外贸易缺乏应有的认识下,中国海上力量难以与有着国家强大支持的西方殖民航海势力竞争。

——摘编自范金民《明清海洋政策对民间海洋事业的阻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海洋政策“内趋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海洋政策“内趋性”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勤俭观念在我国古代产生很早。从殷周时代开始,人们即认识到勤俭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安危,而且关系到国运的兴衰。商初大臣伊尹曾对刚继位的太甲提出建议:“慎乃俭德,惟怀永图。”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不仅把俭与温、良、恭、让一同列为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更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西汉立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物资极端缺乏,统治者致力于医治战争创伤,以“寡欲”“无为”的黄老思想治国,提倡俭朴的道德风尚。

——摘编自杨明辉《我国古代勤俭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   早于西方,明末清初的中国也有一场思想“启蒙”,这场启蒙的领军人物是黄宗羲。在黄宗羲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与西方启蒙殊途同归的有关“公意”与“议政”“权利”与“权力”的阐释。由于种种原因,启蒙思想在中国止于“思想”未能形成“运动”,普及到社会,但从黄宗羲的论证中,从梁启超的评价中可以体味到其发源于中国本土,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利意识、权力制约、地方自治、民主议政等一些具有近代宪政气息的思想因素。

——摘编自马小红《近代中国宪政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消费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先秦,孟子主要发展了孔子的仁学传统,荀子则主要发展了孔子的礼学传统。在封建社会中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学,实际上是以礼学与礼教体系为核心的官方儒学,它把社会秩序文明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从而发展出一种封建性很强的权威主义思想体系。而儒家的仁学体系和传统,则主要被一部分正直的封建官员及在野的儒者坚持。仁学精神集中代表了儒家人文主义和民本主义的价值理性,而礼教体系则主要代表了儒家维护封建宗法制度与等级秩序的工具理性,突出表现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专制主义。儒学成为官学之后,孔子思想中统一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发生了裂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异化,在这种条件下,伦理道德便由人性的家园蜕变为人性的桎梏。

——摘编自姜林祥《中国儒学史》

材料二   在明清易代的外部刺激和学术发展的内在因由下,传统士大夫的思想观念在明清之际发生了一系列蜕变,新的思想因素出现了。明清之际的学者更重视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关注社会风习,并突破传统政治哲学的樊篱,提出了许多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观念。在学理上,明清之际的学者强调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注重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王夫之认为“天下非一姓之私也”,提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的观点。

——摘编自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学能在封建社会长期维持统治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儒学“蜕变”的表现及其政治意义。
2022-11-2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仲舒云:“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使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董仲舒的意思就是要在富而不骄,贫而不忧,高下有宽度的节限中,来维持一个相当有伸缩余地的社会经济水平。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

——据顾炎武《日知录》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以西汉和唐朝为例,说明统治者在“富而不骄”“贫而不忧”方面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的思想,并分析其历史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