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有学者引用了一位浙江籍儒学家的思想论述浙商精神,认为浙商要用“心即理”涵养浙商自信豪迈、包容万象的气度;要用“知行合一”引导企业方向,稳立企业愿景,主动接受市场的磨砺。这位儒学家是(     
A.朱熹B.陆九渊C.王守仁D.顾炎武
2024-01-2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腾云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联考历史试题
2 .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学说就是破“心中贼”的一粒灵丹,有点铁成金的功效。即使愚夫愚妇,倘真能“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由此可知,“致良知”学说意在(     
A.提倡个性自由、思想解放B.格物致知以达圣贤之道
C.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D.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3 . 有学者认为:“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不务去天理上着功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由此可知,该学者的主张(     
A.强调格物致知B.带有主观唯心色彩C.倡导个性自由D.蕴含经世致用思想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世纪末明代开国者对贸易、职业活动、地理迁移强加的严格限制,大大减缓了中国境内贸易的发展。但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帝国开始了比前次转型幅度更大的第二次商业革命。商业化扩散至地方乡村社会的情况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首次出现大量中国农业家庭将自有之相当比例的农产品售出……跨区城的贸易也开始包括了主食作物,与其他单位价格较低的项目,如棉花、谷物、豆类、植物油等。

——罗威廉《大清:最后的中华帝国》

材料二   在明清之际学风开始发生变化。人们既不满意“心学”的束书不观,也不满意“理学”偏离实际的空谈义理。作为替代物,一方面,关心社会现实的观念得到复兴;另一方面,回到经典,即经以求道的实证性“经学”倾向也开始出现,成为乾嘉考据学的向导。此外,以基督教为中心的“西学”东渐中国,出现了像利玛窦那样的融会基督教和儒教的杰出人物。

——林甘泉、张海鹏《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一中国历史25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大大减缓中国境内贸易发展”的政策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2023-11-0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赫威斯肯特学校普高部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国家既是阶级统治和暴力的机构,也具有社会职能,社会治理正是体现国家社会职能的最重要方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租庸调法,以人丁为本。开元后久不为版籍,法度废弊,丁口转死,田亩换易,贫富升降,悉非向时。德宗时,杨炎为两税法,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置两税使以总之。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史称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云。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毫无疑问,王阳明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的坚定卫道士,他建立心学体系,从根本上言,是要修补由于朱学僵化所造成的宗法专制意识形态的缺漏。他的“心中贼”论便鲜明地表露出他巩固宗法专制秩序的宗旨。然而,由于王阳明感应明中叶以来社会氛围和心理状态的变迁,从人的主动性、能动性上顺次展开他的宇宙论、认识论、价值主体论,从而否认了用外在规范来人为地管辖“心”、禁锢“欲”的必要性,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地位,造成对统治思想的一种反叛。正因为如此,明代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

——摘编自高丽娟、王川《中国文化概论》等

材料三   从秦朝到清朝的王朝兴替过程中,有效的解决方案主要在于建立一套行政组织……其一,通过保障其臣民基本的物质需求,避免臣民因难以忍受的生活而“铤而走险”;其二,通过反复向臣民灌输经过严格筛选的道德教条(大部分是从儒家学说中筛选出来的),使臣民接受或认同现存的统治秩序;其三,通过不断监视臣民,从而查出“奸民”并及时采取措施。这套政治统治体系通过在战略要地驻军而得到加强,使各个王朝有可能在相当时期里有效地统治一个广阔的疆域。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乡村》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租庸调制的经济基础,说明纳庸代役的影响,并分析两税法体现出的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趋势。
(2)王阳明曾在多地为官,结合所学,指出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期间推行的基层民众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王阳明思想理论的核心,并概述明代中期起在陆王心学基础上思想界出现的倾向。
(3)明清时期对民众的监督和控制比前代更加严密,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明清时期乡约制度与前代相比发生的变化,概述清代中后期的保甲制体现的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
2023-08-29更新 | 203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深研2024届高三1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明中后期以来,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下列表述与此相关的是(     
①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②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③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
④西方科技知识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
A.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 . 据叶圣陶回忆:“章伯寅先生教育我们说,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每逢礼拜天,我总与同学在一起,或聚于园林,或聚于茶馆,把顾亭林奉为楷模。”指出少年叶圣陶成长环境所起的浸润作用(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C.熟读诗书谦谦君子D.敬天保民治国思想
2023-03-2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海亮艺术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朱之瑜(1600-1682年),号舜水,浙江余姚人。清军南下江南后,他流亡日本并传播儒学,在讲学时提倡“实理实学”,把中国先进的农业、医药、建筑、工艺技术传授给日本人民,为日本的繁荣与进步贡献良多。据此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实理实学”与黄宗羲等人的“经世致用”思想较为接近
B.体现了中华文明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宗藩体系的稳定
C.日本正处于镰仓幕府统治之下,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
D.同一时期的中国在西学东渐的思想碰撞中“开眼看世界”
2022-11-12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选考)
9 . 黄宗羲认为,明人讲学是“袭语录之糟粕,束书而从事于游谈”。他主张受业者“必先穷经”而后经术经世,又令读史,认为“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由此可知,黄宗羲(     
A.抨击儒学的禅学化趋势B.精研史学以求明道
C.主张重新解释儒学经典D.倡导求实经世学风
2022-09-30更新 | 238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分水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亚洲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亚运会是亚洲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也是亚洲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盛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运会的第一个阶段大致从1951年第1届至1970年第6届。这几届亚运会由于处在亚洲政治环境动荡困难时期,以致参与国数量有限,基础设施薄弱,比赛项目稀少,竞技水平不高,因此可以看作是亚运会的初级阶段。

——陈庆伟《亚运会历史发展各阶段与政治的关系研究》

材料二   北京亚运会筹备于中国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上世纪80年代,举办于中国改革开放第一阶段的收官之年,也是改革开放第二阶段的谋划之年的1990年。在这重要的历史时刻,北京亚运会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首都举办的第一个综合型国际性体育赛事。

——李玉文《北京亚运会的历史贡献及其影响》

材料三   杭州亚运会核心图形主题为“润泽”,灵感源于杭州极具代表性的本土文化元素——丝绸。杭州自古以来有“人间天堂、丝绸之府”之美誉,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核心图形的设计通过融传统现代于一体的艺术手法,以动静结合的态势,展现了丝绸飘逸舒展、温润细腻、挥洒灵动的特性,体现了“温润万方、泽被天下”的气韵与胸襟,寓意亚奥理事会大家庭在杭州欢聚,亚洲多彩体育文化通过杭州亚运会的舞台交流互鉴。

——2022年杭州亚运会官方网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亚洲政治环境动荡困难”的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述“重要的历史时刻”的含义。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有两种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中国古代史上浙江在丝绸方面的杰出贡献。②明清时期,浙江两大思想家在认识论与实践论命题方面的基本治学主张。
2022-05-31更新 | 127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义乌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份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