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6 道试题
1 . 李贽称费能力和才学出众的女性为“真男子”,甚至认为男子不如她们。这表明他(     
A.提倡个性自由B.强调女性的社会责任
C.重视对女性的教育D.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模拟预测(五)历史试题
2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拱)之。”;“苛政猛于虎”;“克己复礼为仁。”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性论:人性本善”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珠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李贽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反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材料四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1)材料一中,AB和C的主张分别是谁提出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李贽对传统儒学持什么态度?
(3)材料四体现了什么观点,该学派有何认识论?
7日内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腾冲市益群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3 . 某思想家曾说:“彼一念而善,即善人矣;毋自恃为良民而不修其身,尔一念而恶,即恶人矣;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据此,该思想家强调(       
A.“去人欲”是“得天理”的前提B.“发明本心”是善的关键
C.“善”是每个人固有的品质D.外在探求不如内在反省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王守仁对“良知”概念的阐释是,“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据此可知,陆王心学(       
A.注重阐释经书字句B.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C.隐含了一定的平等色彩D.成为明朝科举的考试内容
2024-06-14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临安中学、严州中学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寻找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天崩地解”指遭受外国入侵B.是对君主专制度弊端的反思
C.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
2024-06-1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与大多数的遗民不同,黄宗羲并没有沉溺于明亡的悲痛中,而是更进一步,在这大幻灭间将忠肝义胆转化为历史理性,从历史教训中寻找思想原点,深刻洞察到明代的败亡并不是朝代的终结,而是整个制度的穷途末路。他用如椽的大笔痛陈(       
A.“上无天子,下无方伯”B.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C.“事为之防,曲为之制”D.两税法“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2024-06-1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7 . 李贽提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这表明,李贽主张(     
A.追求人人平等B.全面否定儒学C.批判君主专制D.挑战传统权威
8 .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黄宗羲这一思想(     
A.源于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B.加速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C.受到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D.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024-06-0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9 .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思想出自历史人物(     
A.王阳明B.顾炎武C.朱熹D.魏源
2024-05-2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四)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其中,被称为理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其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四   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思想家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他们还有一些重要的见解,如顾炎武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的思想领域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归纳北宋中期推动程朱理学产生的主要因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思想发展反映了哪些社会现象?由此,你得出什么启示?
2024-05-21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第二次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