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0 道试题
1 . 王阳明认为“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主张以唱游方式启蒙幼童的学习兴趣,通过“周旋揖让”“拜起屈伸”等来发展儿童肌肉筋骨,使其强健体魄。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A.否定传统伦理道德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C.关注人的身心发展D.具有反君主专制倾向
2023-05-28更新 | 550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2 . 明清君臣、官民关系与父子关系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法律上的拟制血亲关系。但黄宗羲从“父子一气”而“君臣不同气”的气本论哲学层面否定了君臣之间的天然血缘联系,王夫之同样也认识到了君臣关系的非血属性。他们的认识(     
A.推动传统伦理秩序的崩解B.体现了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C.缘于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D.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2023-02-13更新 | 534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顾炎武在书信中指出:“窃叹夫百余年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今之君子……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其言论(       
A.抨击了士人空谈义理的学风B.渗透了儒家民本主义的理念
C.意在赓续孔子儒学主流思想D.适应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2023-06-21更新 | 468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九校联盟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考历史试题
4 . 某位思想家的年谱中有下面这样一段文字:“先生三十七岁,始悟格物致知。……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该思想家的上述主张(     
A.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
C.体现了格物致知的实践论D.突出反对君主专制
5 . 明朝中后期和中世纪中晚期的法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会“狂欢”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规定,庶民“男女衣服,不得僭用金绣、锦绮、纻丝、绫罗,止许用绸、绢、 素纱……首饰、钗、镯不许用金玉、珠翠,止用银”。然而明中叶以后,“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按照明制,官民使用金银器是违法的。故明初民间器用多为陶瓦器。但到明代中后期,民间器用多改为翠白瓷器及金银器。类似现象在饮食、舆马、居舍等方面也广泛存在。

——摘编自常建华《论明代社会生活性消费风俗的变迁》等

明初,政府对人口的流动严密控制,禁止游惰。中期以后,大众化的旅游遂成一时风尚。下表为晚明游逸之风概况。

类别情况
官绅往往以官事为苦,沉湎曲糵(代指酒)和游历山水。
士人喜游历,形成职业的游客山人群体。明代以前,山人多指与世无争的隐士高人,而明代的山人往往依附于达官显贵以求荣华富贵,故深为时人鄙视。
农民农村人口逐渐分化,大量流入城市,成为工商业者、官宦之家的仆人、官衙的仆从等,从而成为城市平民的一部分,从而有了更多的可供自己支配的业余时间。而留在乡村的农民,可以借助民间的节日,外出或在附近旅游。
工商业者为求利往往遍游四方,晋商、徽商等商帮形成。
妇女往往不讲内职,即便是市井贫贱家庭的妇女,亦是百事不为,群集讲话,衣服是尚,口腹为恣,好游玩耍成风。

——摘编自陈宝良《狂欢时代:生活在明朝》等

材料二   中世纪中晚期,狂欢文化及相关仪式、活动为法国所有阶层、性别和年龄的人所共享。上层贵族十分钟爱并支持各种狂欢游戏,也不惮于公开参与大众的狂欢。法国宫廷历来有举行和参加各种狂欢游戏的传统。1393年,法国国王查理六世和若干高级贵族在一场宫廷婚礼中举行了一场吵闹游戏:他们化装成浑身是毛的野蛮人,一边不知所云地嚎叫,一边挥舞着狼牙棒,“像魔鬼一样”疯狂地舞蹈。在基督教大斋节来临之前的狂欢节期间,人们大快朵颐、佩戴面具、身着奇装异服,暂时抛弃世俗身份和等级地位差异与各种繁琐严厉的束缚,尽情欢乐,享受禁欲生活主导下的短暂快乐。在许多地方,狂欢游行是属于驱逐群体恐惧和寻求神灵保护的宗教仪式,也是处理某些特定群体事务尤其是违反群体利益事务的手段,因此具有地方自治和加强群体内部凝聚力的意义。

——摘编自唐运冠《法国中世纪晚期的狂欢文化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中后期与中世纪中晚期法国社会“狂欢”现象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法两国“狂欢”现象出现的原因。
2023-03-09更新 | 550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明代思想家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明代的文学创作也非常关注饮食与服饰,如《祷杌闲评》中出现糕点、粥品 40 余种,《金瓶梅》中出现 29 种酒类和200 余种菜肴,《三言两拍》中对儒生、商人装扮的描写尤为细致。这反映出当时(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日趋强化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
C.社会生活呈现出世俗化趋势D.描写民众生活成为文学主流
7 . 王夫之故居之湘西草堂有两副对联。第一副对联为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第二副对联为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据此可知,王夫之(     
A.有更新传统文化的抱负B.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C.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D.强化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8 . 黄宗羲提出用学术指导政治,建立具有议政功能的学校,用学校监督王权和各级地方政权,使“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他提出这一主张旨在
A.从制度层面限制君权B.宣扬代议制民主思想
C.表达对君主制的不满D.促进民众思想的解放
2023-04-25更新 | 466次组卷 | 9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强调“内外合一”“知行合一”。他以“心理合一”变“摄理入心”为“从心求理”,强调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内心认识天理;以“物我合一”变“以吾心求物理”为“推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据此可知,“致良知”学说(     
A.推动了理学价值追求的转变B.导致了理学思维方法的变革
C.改变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D.实现了理学求理路径的转型
2022-07-23更新 | 981次组卷 | 16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保温卷(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在义利关系上,李贽不同意董仲舒提倡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考虑,只不过情况不同、功利大小有所差别。李贽还认为天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不在天边的庙堂里,更不在空谈说教里。上述主张(     
A.继承了程朱理学的思想B.对传统儒学思想提出了挑战
C.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D.宣扬了人人平等的政治理念
2024-03-28更新 | 484次组卷 | 10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联考(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