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最显著的社会特征之一就是经世实学思潮的出现。一大批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家,在抨击理学空疏之弊的同时,竭力提倡经世致用、实学实用,在学风、学术上出现一股崇实黜虚、舍虚务实的新风尚,从而形成了一个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学派——经世实学派。人文启蒙思潮是与经世实学思潮同时兴起的。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君主和封建专制制度,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总之,明清之际,中国文化重道德伦理、重修身养性、轻自然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格局随着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被打开了缺口,它使中国知识界在沉浸于儒家经典的同时,开始接触和吸纳西方的一些新知识、新思想,扩大和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摘编自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材料二   就理论形态而言,明清实学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是同序列的;就时代思潮而言,明清实学则指明清时期(主要指明中叶至清中叶)的思想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就时代课题所提出的一种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表现出一种对时代的新觉醒。

——摘编自周立升《论明清实学的近代走向——以黄宗羲实学思想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实学思潮的总体特征及其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实学思潮出现的历史意义。
2 . 儒学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主脉,在历史长河中儒学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   理学家面对传统佛道的挑战,选择了担当精神,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的学术使命,建构了“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清人全祖望语)的理学思想体系。宋明理学家深沉的忧患意识,孕育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的担当精神。……宋明理学强调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周建标《宋明理学中的积极精神及意义》

材料三   (黄宗羲的)理念,比孟子之说更代表一种合乎民主的思考,近代民主政治所努力的,就是要把这个理念变成事实,使人民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梨洲的民本思想,已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新的条件,只是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家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和人生观;说明理学为什么会被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的原因。
2023-12-1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棉花的品种是亚洲棉和草棉,均从国外传来。亚洲棉最早发现于古印度,西汉时期传入我国,在华南地区先种植,逐步推广至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东北。草棉原产于非洲,先传到阿拉伯地区,后传入伊朗等国,东汉时期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并向甘肃扩展。三国时期,珠江、闽江流域已普遍种植棉花。在取得栽种技术和纺织技术的突破后,棉种约在宋元之际完成了向中国内地的传播。元世祖曾设立江西、福建、浙东、湖广、江东五省木棉提举司,强迫百姓每年缴纳棉布十多万匹。明太祖于1367年下诏:“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麻,亩征八两;木棉,亩四两。”经过元至明约两百年的传播,棉花种植和棉纺织已基本推广到全国。《天工开物》中记载:“棉布,寸土皆有,织室,十室必有。”

——摘编自丁培利等《中国古代“布”的材质演进——兼论棉花在中国的普及》

材料二   清乾隆年间,植棉专家、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了一套棉花图册,记录了从植棉到纺织印染成布的整个过程,包括布种、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拣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炼染等共16幅图,每图附有言简意赅的文字说明。据《清史稿》记载,乾隆三十年(1765年),“高宗南巡,观承迎驾,条举木棉事十六则,绘图以进”,乾隆皇帝对《棉花图》反复诵读,叹为观止,倍加赞赏,欣然在图上题写七言诗16首,下诏颁行天下。《棉花图》因此也称《御题棉花图》,它全面系统地展现了清代前期我国北方,特别是冀中一带棉花种植业及纺织手工业的实况,是迄今已知国内最早而较完备的棉作学图谱。此后,方观承精心临摹副本,并将其付诸石刻。《棉花图》原本不知所归,但刻石完好流传至今。

材料三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1)根据材料一,简述棉花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的历史过程。
(2)根据材料二,《御题棉花图》颁行天下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御题棉花图》的历史价值。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概括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2023-06-1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回顾儒学发展史,可知儒学总是在创新中得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当时(西汉)的儒学者们,适应历史的需要,勇敢地负起复兴儒学的重任:一是要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二是要恢复与保护儒家经典;三是要深化儒经研究。

材料三   在宋明理学思潮中,理学家在儒学理论创新方面,也十分典型。“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的创立,既符合社会政治方面的需要,又有其理论思维内在逻辑的必然。

——材料二三均摘自黄钊《应当高度重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材料四   至于到了封建末世,当民主主义开始萌动之际,古老的民本主义再度发挥其社会批判功能,并成为生发近代民主主义的生长点。明末清初黄宗羲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便承袭了前辈的民本主义思想,提出国君是“天下之大害”的惊世骇俗命题,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和荀子对孔子核心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董仲舒在“深化儒经研究”方面有何贡献?此后,儒家思想发展状况如何?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理学是如何对传统儒学进行继承创新的?列举北宋理学家核心思想。
(4)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是如何发展儒学的?
(5)综合上述材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