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吕思勉认为,“先秦时代的学术,是注重于矫正社会的病态的,所谓‘拨乱世,反之正’,实不仅儒家,而为各家通有的思想”。《新全球史》中也认为,“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致而百虑”,社会的重要矛盾,即一致,引发了士人阶层的百虑,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社会应该是如何运转进行了自己的理论构建和大讨论。

——摘编自刘子贤《论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之关系——以春秋战国为例》

材料二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中国近古社会政治文化大背景下进行的,其以儒学为中心建构起的囊括宇宙与人伦的学术体系,可以说是对上古与中古学术的继承、反思与集成,是中国古代传统学术的最高形态。继宋明以后,有清近三百年的学术史究竟如何定位,歧义很多。而以两种说法最具代表性。一种梁启超认为清代学术“以复古为解放”,是“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另一种钱穆以清代学术为宋、明的直接承继。

——摘编自许结《中国文化史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时代学术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清代学术和宋明理学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及其理由。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

——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间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来得恰当。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请更其法,凡《四书》《五经》之文皆问疑义,其所出之题不限盛衰治乱,使人不得意拟,而其文必出于场中之所作。又不然,则姑用唐宋赋韵之法,犹可以杜节抄剽盗之弊。其表题专出唐宋策题,兼问古今,人自不得不读《通鉴》矣。

——顾炎武《日知录》


(1)概括材料一中内藤湖南和徐中约各自的观点。请任选一种观点说明其分期依据。
(2)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对科举制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上述议论的背景。
3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部分儒者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明代中叶以后,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王阳明强调“致知必在于格物”,“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

——摘编自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等

材料   五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时代。一方面封建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阴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指的是什么局面?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局面出现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并说明其提出该主张的目的。
(3)材料三、四分别为儒家学说的哪一思想体系。材料四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4)明末清初,中国思想界日趋活跃,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思想家,形成了一股社会思潮。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社会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填空题 | 较易(0.85) |
4 .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1)背景:________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________
(2)代表
①黄宗羲:a.严厉抨击________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b.反对________观念,提出________
②顾炎武、王夫之:对________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________
2022-08-19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纲要上册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知识手册】高中历史全册必背知识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下册)
5 . 陆王心学
(1)背景:_____获得_____后,逐渐失去活力。
(2)代表人物:南宋_____和明朝中期_____
(3)主张:王守仁主张以“_____”为核心,“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
(4)评价:陆王心学强调_____,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__________色彩。
2022-10-02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2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纲要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6 . 明清思想:明清之际进步思潮:
(1)背景:①政治:专制____不断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阶级矛盾尖锐。
②经济:____发展,市民工商阶层要求个性解放;③思想:以____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日益僵化。
(2)主张:李贽:①反对孔孟权威:②提倡____自由,____平等。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①批判____;②____皆本;③经世致用
(3)评价:①一定程度冲击君主专制,鼓舞明末清初____的斗争。
②工商皆本、早期民主思想等丰富____内涵。
③未跳出____体系,未成为官方思想,未推动____转型;
2022-10-0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基与面临的挑战-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必背知识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上)
7 . “圣”和“贤”的内涵与标准随着时代发展而变迁,但成为圣贤是中国人长久的人生价值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主要各家中,只有法家对“贤”下了清楚的定义,他们以为“农、战”才是贤。……儒家以为贤或德主要包括学识、行政能力与仁、义、正直、良心等道德。墨子之徒则以为贤或德应包括兼爱、非攻、节用及具有救民于匮乏和悲惨生活之中的宗教信念与使命。

材料二   崇祯元年进士刘之纶,原为四川贫农,常常要砍柴薪,拿到市场贩卖,以补足家用,他读书立志做圣人,铭刻“必为圣人”自鼓;清朝著名水师提督彭玉麟,他的父亲虽是一个没有土地的佃农,也知道穷人要显著改变社会地位,就必须要研究儒家经典;清朝时期贵州省的王觉莲,其父母欲其继家业为商贾,但他在五岁小小年纪便敢于违反父母意愿,自请读书。……当一位富裕的商人之子资质不好,有时也会选一些好学的邻居孩子做未来的女婿,给予资助与经常的鼓励。

——摘编自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各学派“贤”的不同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的社会价值取向并分析其形成背景。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武帝在位时期,儒家学说取而代之,获得“独尊”。……(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同时推广蜀郡太守文翁的兴学措施,令郡国皆立学校……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要分析诸子百家学派在东周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尊儒的主要措施,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清之际的“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主要不同之处。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元朝形势图                      图二 明朝形势图

材料二   观点①:明代的中国,从元代脱身以后,其实并未出现新的活力,反而自囿于空洞的天朝大国框架,一味保守中国文化,并且基于防御的心态,一切定于一尊。……晚明时期,显得停滞而无生气。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整理

观点②:晚明的大变局不是中国内部悄悄发生,而是有世界背景的,或者说是在世界潮流激荡下逐渐显现……一个启蒙时代来临了。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元、明两代对北部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及其积极意义。
(2)阅读材料二,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用一句话概括其核心主张,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阐释:选择观点①的用明代政治经济的史实说明之;选择观点②则用明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史实说明之。
2022-03-18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实验班)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所学知识指出,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
2021-11-20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棠湖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