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元朝形势图                      图二 明朝形势图

材料二   观点①:明代的中国,从元代脱身以后,其实并未出现新的活力,反而自囿于空洞的天朝大国框架,一味保守中国文化,并且基于防御的心态,一切定于一尊。……晚明时期,显得停滞而无生气。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整理

观点②:晚明的大变局不是中国内部悄悄发生,而是有世界背景的,或者说是在世界潮流激荡下逐渐显现……一个启蒙时代来临了。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元、明两代对北部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及其积极意义。
(2)阅读材料二,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用一句话概括其核心主张,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阐释:选择观点①的用明代政治经济的史实说明之;选择观点②则用明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史实说明之。
2022-03-18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实验班)历史试题
2 . 儒学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主脉。在历史长河中儒学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三   ……则臣道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的品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产生的背景。
2022-01-1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守仁的青少年时代,兴趣广泛,中举人以前,已仰慕“圣学”。朱熹谓一草一木,皆涵“天理”。守仁即取他父亲官署中的竹子“格”之,不但未得“理”,反而害了一场大病。已而,攻佛、老之学,“遂有遗世入山之意”。正德朝政治败坏,时局动荡,尖锐的社会矛盾在意识形态领域,向思想家们提出了“更新观念,改进儒学”,为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提供思想武器和哲学根据的任务。此时,王守仁被“谪贵州三年,百难备尝”。据说,忽然在一天夜里,大叫起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也。嘉靖初,王守仁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心学”思想:“心生万物”说、“知行合一”论和“致良知之教”。“所谓守仁学以致良知为本”,他主张要用所谓“良知”去代替“私欲”,其“良知”,归根到底是指封建“三纲”“五常”、伦理观念和人的道德修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今夫通都(指四通八达的都市)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优倡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几乎救弊之一端也。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分析说明王阳明所体现的中国古代传统知识分子的美德。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的背景。
2021-10-1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华中师大海南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方面,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孔子的形象可谓随时而迁、因人而异。

材料一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追封孔子:“褒成宣尼公”。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追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

材料二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焚书·答耿中丞》

材料三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着重宣传了所谓孔子托古改制的理论。它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变革主张的。(——摘自《中国近代史》)


(1)请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两次皇帝追封孔子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作者的思想主张。并请列举同阶段主张近似的思想家。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突出特点。
(4)依据以上孔子形象变化的相关材料,简述获得的历史感悟。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数世纪的激烈兼并与民族交融,以夏商周为主体的华夏民族逐渐占据了中原地区,大量异族被驱赶至边远地区。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华夏族所占据的地带当为天下之中心…大国争霸促成了华夏一体、天下一统的要求强烈起来。诸子百家在精心构筑”“大一统”政治模式的同时,也对“大一统”思想充满了热情的期待与渴望。

——摘编自郭玮《春秋战国时期的夏、夷观》

材料二   黄宗羲重新建构了中国思想传统中的天下观,在他看来,天下是天下百姓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隶中之物”。从“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的观念出发,强调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共治天下。在他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遗憾的是,现实的社会往往却是“君主为主,天下为客”。这样的专制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黄宗羲激愤地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对君主专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

——摘编自刘勇强《集成与转型一一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1)以上两则材料分别讲述了先秦时期和明末清初的“天下观”,结合材料指出各自的侧重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天下观”产生的背景。
6 . 阳明心学是明中后期社会发展的反映,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逻辑的游戏不会凭空产生,它的真实基础是历史。为什么陆象山的心学“未百年其说已泯然无闻”,而王阳明登高一呼则四方响应,如洪波急流,泛滥天下?这一切难道与明中叶以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氛围的整个巨大变迁发展没有关系吗?尽管王阳明个人主观上是为“破心中贼”以巩固封建秩序,但客观事实上,王学在历史上却成了通向思想解放的进步走道。

——摘编自《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王阳明的思想与程朱理学一样,都鼓吹“存天理,灭人欲”,但朱熹之学认为天理是一种超现实的客观存在,人们只能遵从,而王阳明之学认为“人心”才是主体,心是万物的主宰。面对理学式微的现实,王阳明以疗救者的姿态,突出个体的历史责任感和道德的自我意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高扬人的主体地位,否定用外在规范来管束“心”、禁锢“欲”,从而背离正宗的统治思想,极大地动摇了程朱理学的基础。同时他所说的天理在于自我的体验,潜藏的语意就是个人的想法与欲望亦可以成为天理。他对天理的理解,不仅以反传统的精神在客观上起到冲破思想禁锢的作用,而且还以极大的随意性,为后来的学者偷换天理、良知的内涵、宣传自己离经叛道的异端思想创造了条件。

——陈梧桐《传统飘摇:明代社会文化的演化及态势》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阳明心学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阳明心学“四方响应”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内容上的异同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阳明心学。
2021-02-05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新高考)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出现了思想活跃的局面。黄宗羲认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君和臣就像是一起抬木头的人,主张“君臣平等”。顾炎武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应“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实行“众治”。三夫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识到权利和权力之间的辩证关系。约束权力才能保障自由,有节制的权力之下才会有真正自由,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是节制权力唯一可行的方案。

——摘编自谢斌《论启蒙运动在律思想史中的地位》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别归纳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的主张在美国实践的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社会发展不平衡。在某些地区自然经济还居于统治地位;在另一些地区,“五家之堡必有肆,十家之村必有贾,三十家之城必有商”,商业资本比较普遍地深入农村。由于南方的农产量和人口密度都比北方高,所以南方的商业也比北方繁荣。顺治时,姚延启做了一个对比:拓西北地广人稀,镇店市会有常期,商贩歇宿有定所。南方庐舍稠密,人烟辏集,贸易者趾接于途,往来者肩摩于道。”

——摘编自柯建中《略论明清时期小农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

材料二   皇权社会末世.君主专制的弊害昭彰.市民意识初步觉醒.传统的民本主义在某些具有异端倾向的论者那里,推进到‘“新民本”阶段。新民本思想家(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等)承袭民本论的基本元素(重民、恤民、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弘扬原始民主精义(众议、禅让、公天下等),吸纳中古非君、罪君的犀利批判精神,采取明代书院品议朝政之风,将先秦以来与尊君论相反而又相成的民本论提升到新阶段。

——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本”思想形成的背景。
2020-11-2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名校联考(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政治制度多沿裳明朝,至清末学者张百熙仍称:“我朝设官,大半沿前明数百年旧制。”清朝的中央集权比起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满清既以少数民族由东北入主中原,其统治体制依本民族特色也保留和创设了一些制度,政治制度与明朝是同中有异,可谓满汉杂株,而独具特色。

——摘编自王晓宇《汉代与清代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二 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主张学术要切实、有用,不承认在经学之外存在独立的所谓理学,反对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病,提倡修己治人的实学。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远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溢哉?”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认识,主张从小学入手,用训话名物的方法达其真义。他们的经世致用主张,是对明朝覆亡的反思,也有复明反清的功用在内。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政治制度“沿袭明朝”和“保留创设”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潮出现的背景。
2020-12-14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探求儒经的新意,并参与新政,“救时行道”。且发挥孟子的“新学奇论”,如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事君之忠,治民之仁”等。以礼法、伦理为核心,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等诸家学说与思想,以丰富理学内涵。

——摘编自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潮》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董仲舒新儒学相比程朱理学有哪些特点。并指出这一思想体系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的主张及提出的背景;并分析这一时期“新儒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0-11-16更新 | 107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市言程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