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还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据此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     
A.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B.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C.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D.试图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2024-01-11更新 | 73次组卷 | 24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段考(一)历史试题
2 . 儒学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主脉,在历史长河中儒学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   理学家面对传统佛道的挑战,选择了担当精神,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的学术使命,建构了“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清人全祖望语)的理学思想体系。宋明理学家深沉的忧患意识,孕育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的担当精神。……宋明理学强调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周建标《宋明理学中的积极精神及意义》

材料三   (黄宗羲的)理念,比孟子之说更代表一种合乎民主的思考,近代民主政治所努力的,就是要把这个理念变成事实,使人民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梨洲的民本思想,已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新的条件,只是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家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和人生观。说明理学为什么会被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的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认识。
3 .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方面,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孔子的形象可谓随时而迁、因人而异。

材料一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追封孔子:“褒成宣尼公”。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追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

材料二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焚书·答耿中丞》

材料三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着重宣传了所谓孔子托古改制的理论。它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变革主张的。(——摘自《中国近代史》)


(1)请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两次皇帝追封孔子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作者的思想主张。并请列举同阶段主张近似的思想家。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突出特点。
(4)依据以上孔子形象变化的相关材料,简述获得的历史感悟。
4 . 孟子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在王阳明看来,“(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据此可知,王阳明(     
A.主张回归先秦儒家经典B.强调“知行合一”
C.试图重建社会经济伦理D.强调主观能动性
2022-08-2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二   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2)有学者指出,明末儒学呈现“承古而萌新”的特点。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加以说明。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顾炎武作为明清之际的三大家之一,他在史学方面的建树,反映和促进了这一时期史学的嬗变与转型。顾炎武历史观中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民本思想,即对普通劳动者历史作用的认识。顾炎武认为天子一位,君主只是一个爵位,是人民推举而来的,没有绝对的贵胄,君主要重视人民。在认识论上,顾炎武正确论证了感性理性的关系。他认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必须建立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

——摘编自金海峰《浅析17——18世纪中西方史学的嬗变与转型》

材料二

伏尔泰提出了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文化史观。从而把人类精神的进步放在应有的位置。伏尔泰的史学观批判地继承了笛卡尔建立在逻辑推理基础上的唯理主义。伏尔泰举起理性主义大旗,并使理性主义成为他的文化史观萌生的哲学基础。此外,在《风俗论》中,伏尔泰进一步把视野投向整个世界,勾勒了作为整体的世界范围内的人类生活图景。

——摘编自刘明《伏尔泰理性主义史学思想管窥——路易十四时代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与顾炎武史学观念的最大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和伏尔泰史学思想具有相似性的原因,据顾炎武和伏尔泰的史学思想,简析史学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
2022-07-0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思想活跃。导致这一时期思想活跃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D.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8 . 王明阳曾说“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徒讲而不行,则遇事终有暗惑。”这表明他(  )
A.提倡学以致用B.重视实践作用
C.强调知行合一D.倡导格物致知
9 . 王守仁认为,每个人都有隐藏在心中的“天理”,只是多被私欲遮蔽,如铜镜生锈,今欲将其重新发现、扩充、实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的境界。该思想为(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存天理,灭人欲
C.致良知D.格物致知
2023-01-1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