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7 道试题
1 .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主张学术研究要切实、有用,反对理学空谈心性。但是,随着清政权的巩固,这些精神却遭到阉割,更多的人提倡整理、考订古典文献。这一变化折射出(     
A.学术研究遭受挫折B.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C.文化专制逐渐加强D.新的经济形态诞生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最显著的社会特征之一就是经世实学思潮的出现。一大批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家,在抨击理学空疏之弊的同时,竭力提倡经世致用、实学实用,在学风、学术上出现一股崇实黜虚、舍虚务实的新风尚,从而形成了一个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学派——经世实学派。人文启蒙思潮是与经世实学思潮同时兴起的。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君主和封建专制制度,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总之,明清之际,中国文化重道德伦理、重修身养性、轻自然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格局随着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被打开了缺口,它使中国知识界在沉浸于儒家经典的同时,开始接触和吸纳西方的一些新知识、新思想,扩大和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摘编自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材料二   就理论形态而言,明清实学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是同序列的;就时代思潮而言,明清实学则指明清时期(主要指明中叶至清中叶)的思想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就时代课题所提出的一种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表现出一种对时代的新觉醒。

——摘编自周立升《论明清实学的近代走向——以黄宗羲实学思想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实学思潮的总体特征及其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实学思潮出现的历史意义。
3 .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学说就是破“心中贼”的一粒灵丹,有点铁成金的功效。即使愚夫愚妇,倘真能“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由此可知,“致良知”学说意在(     
A.提倡个性自由、思想解放B.格物致知以达圣贤之道
C.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D.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4 . 明清时期的“三言”“二拍”等小说塑造了许多形象丰富饱满的女性形象,如《《崔待诏生死冤家》》中渴望婚姻自主的球秀秀,《苏小妹三难新郎》中聪慧过人的苏小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追求独立人格的杜十娘。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     
A.经济发展促成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
B.主流思想变迁推动文学作品世俗化
C.小说逐渐迎合资产阶级的价值取向
D.价值观念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602年,李贽在狱中自杀身亡。与李贽同时代的名士张岱在评论李贽之死时认为,李贽“不死于人,死于口;不死于法,死于笔”。也就是说李贽并没有犯法,仅仅是他的“口”与“笔”闯了祸,才导致他死亡。李贽死亡,主要是由于他(     
A.挑战了正统思想不容于专制政体B.抨击君主制度鼓吹民主政治
C.主张工商皆本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动摇了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
2024-02-0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三大联考(2月)历史试题
6 . 顾炎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时说:“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于是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有得即录。”由此可知,顾炎武著此书旨在(     
A.抨击经学空疏弊端B.探寻王朝救弊之法
C.倡导经世致用学风D.推崇儒家民本思想
2024-02-0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通榆县第一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认为,全国受命于君,身以心为本,国以君为主,所以君人者国之元,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就君民关系,董仲舒说:传曰: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故君唱而民和,君动而民随;就君臣关系,董仲舒说,臣是受命于君的,所以,君臣之礼,若心之与体,心不可以不坚,体不可以不顺,臣不可以不忠。董仲舒认为,统治者是天命神授的,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摘编自丁银高《论董仲舒的王权思想》

材料二   黄宗羲对以君为主的君主专制制度有所不满,明确肯定了天下为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某一君王的天下,所谓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他对君主专制下的也进行了批判,认为的产生是要与君共治天下的。他把治天下比喻为曳大木,臣与君是共曳木之人也`同时强调了人治的有效规范、引导与约束惩罚。

——据鲁敏《黄宗羲反君主专制思想解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和黄宗羲的君权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君权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2024-01-0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三新”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8 . 王阳明致良知之学试图改变天理外在于人心的状况,将“正人心”作为重整生活秩序、重建社会秩序的入手处与着力点。阳明心学围绕如何将天理安插于人心,唤起人们内在的道德自觉这一主旨展开的。致良知之学,是挽救世道人心、重建生活秩序的良方。这反映了“致良知”学说(     
A.实现了理学求理途径的转型B.改变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C.引领了中国应试教育的方向D.推动了理学价值追求的转变
2024-01-05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份联考历史试题(B卷)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唐甄(1630--1704),四川达州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几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齐名,被后来学者推为中国民主思想的先锋,代表作《潜书》。他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主张:认为至尊王子并非天地大神,而是人,君主只不过是“匹夫”“独夫”而已。认为官多害民,天下之官皆弃民之官,天下难治者,不是民而是官。认为人们应如兄弟,同处天地之间犹如同处一帐之内;在家庭伦理方面提出“男女,一也”。从人的自然生理角度论述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追求生存和发展是人的天然权利。提出“天地之道故平”,治不平必富民,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户空虚虽府库积财如山,实为贫国。反对儒者空谈误国,把能否救民视为儒者的标准。推崇王阳明良知之学,袭王阳明“知行合一”说,主张经世致用。

——改编自梁靖《唐甄的平等思想及其特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甄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甄思想形成的背景。
2024-01-0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明代中晚期出现了一大批群体儒生、文士谈兵的现象,尤其是明末一些知识分子,特别是东南地区的一些年轻士人,抛弃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把一部分精力用之于研习韬略和武技上来。这体现出当时知识分子(     
A.重塑尚武社会的努力B.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潮
C.担负家国责任的精神D.顺应社会转型的认识
2023-12-31更新 | 302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高中名校2024届高三12月统一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