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近现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撰稿人乔治·丘奇在1986年的第一期《时代周刊》中写道:“仅仅隔几年重访中国的外国人简直不敢相信他们访问的是同一个国家,丰富多彩的食品自由市场,农村雨后春笋盖起来的整洁小屋和充满生机的乡村工业……”乔治·丘奇惊叹的中国的巨大变化源于(     
A.祖国统一的实现B.改革开放的实施C.中美关系的缓和D.三线建设的开展
2023-09-1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南太湖联盟高中2021-2022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调研检测历史试题(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雷颐在《历史进退》曾说到:“当体制变革作为历史的要求被提出之后,体制内最下层,即功名不高的读书人成为变革的主要动力,发动戊戌维新运动。”为了推动“体制变革”,这些“读书人”主张(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建立中华共和国
C.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D.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3 . 诞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有这一段歌词如下:“八月桂花遍地开,土地法令贴出来。打倒土豪和劣绅,分田分地又废债,劳苦工农翻身把头抬。”这反映的史实是(     
A.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B.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C.农民积极参加国民革命运动D.陕甘宁边区政府减租减息政策
4 . 改革开放40多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日益繁荣昌盛。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不断变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愈发重要。下列项中,属于解放军坚决维护中国主权、安全的举措有(     
①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   ②执行钓鱼岛维权斗争
③南海常态化战斗巡航       ④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文化交流推动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写出唐朝陆路和海路交通的出发地。根据所学,分别指出唐朝时期,中外高僧经由陆路、海路推动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

材料二   从明中叶至清末,中西文明有两次大规模的接触和交流,特别是后一次的接触,引发和加速了中华文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后一次的中西文明相遇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随着西方列强军事、经济、政治方面的扩张,西方的器物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等各层面的文明都逐步传入我国,并与我国传统文明发生激烈的冲撞和交流。

——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中西文明“接触与交流”的角度,简述明朝中后期科技领域的新发展。如果要论证洋务运动推动了“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你会提取教材中的哪些信息。
6 . 社会剧烈变革引发思想文化革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中警醒,这些心怀社稷者,以自己的学时和素养,比常人站得更高,望得更远,开眼看世界。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在这些开眼者的影响下,表面平静下隐藏着的变革因子在不断萌生、不断酝酿……

材料二   汤伏祥《船政与民族复兴》

文章(文学作品)摘录
《再论孔教问题》余辈对于科学之信仰,以为将来人类达于觉悟获享幸福必由之正规,尤为吾国目前所急需,其应提倡尊重之也
《复辟与尊孔》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狂人日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文学革命论》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摘自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文章(文学作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心怀社稷者开眼看世界”的背景,写出三位“心怀社稷者”的名字及其代表作。用一句话指出他们的共同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年份、主要阵地及内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意义。
7 . 1922年中共在《关于议会行动的决议案》中提出,作为“中国无产阶级及贫苦农人群众”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应当跑入这类时常被封建的武人势力所胁迫破坏的议会中去”,最终“酝成民主革命到最高的潮流,以期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此处的“封建的武人势力”指的是(     
A.清政府B.北洋军阀C.国民党政府D.日本帝国主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如表是清末最早成立的维新政治团体强学会的会员构成,该表从一个侧面说明维新变法(     
类别人员
知识精英康有为、梁启超等
新军将领袁世凯、聂士成
身兼军机大臣或地方督抚要职的高级官僚翁同龢、孙家鼐、张之洞、刘坤一等
A.不符合时代要求B.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C.失败具有必然性D.具有一定的政治基础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七二年,是调整国内各项政策的一年,也是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的一年。这一年,面对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势,毛泽东和周恩来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实现了国家对外关系的前所未有的突破。-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中午,尼克松总统和夫人、国务卿罗杰斯和总统助理基辛格一行抵达北京机场。周恩来、叶剑英等到机场欢迎。二月二十七日,中美联合公报终于谈定。二十八日,公报在上海发表。

——逄先知《毛泽东传》

材料二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国开始把精力转移到国内建设上来,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也出现了有利于和平的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派出代表团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促成了印度支那停战协议的达成。

——夏莉萍《当代中国外交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1972年我国在外交上作出的重要决策及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日内瓦会议召开的时间。概述中国成功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意义。
10 . 在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中1851年、1911年、1971年为旧历辛亥年。串联这三年中国发生的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可以找到一条主线是
A.以推翻旧统治为目标B.以均贫富为最高理想
C.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路D.完成中国民主革命任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