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0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后,魏源《海国图志》判断中西关系仍为华夷秩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和相对具体的筹海策。徐继畲《瀛寰志略》则意识到中西关系己面临“大变局”,应“取法泰西文明”“以商贾为本计”,提出较为长远的自强说。二者皆
A.坚守传统华夷观念B.直接推动洋务运动兴起
C.代表新兴阶级利益D.启迪国人寻求御侮之路
2021-08-30更新 | 507次组卷 | 22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绩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1843年3月,英国人把第一批从中国勒索到的赔款运到了伦敦。有学者指出:“惯于吹嘘自己道德高尚的约翰牛,却宁愿用海盗式的借口经常向中国勒索军事赔款,来弥补自己的贸易逆差。”该论断
A.分析了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B.揭示了鸦片战争的非正义性
C.认识到战争本质是贸易纠纷D.反映了中英社会性质的差异
3 . 1839年,清政府明确要求外商须保证不夹带鸦片进入港口,否则将会按照天朝的法律,没收货物;对于遵守规定的,则允许其进港照常进行贸易。这表明当时
A.闭关锁国政策得到贯彻B.外商反对中国的禁烟政策
C.传统观念影响政府决策D.清政府厉行打击鸦片走私
2021-06-2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安庆市太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清道光年间,士兵的素质令人担忧,“游手失业,恒多窜人其中,甚至吸食鸦片,烟瘾难支。”京城禁旅往往“三五成群,手提雀笼雀架,终日闲游,甚或相聚赌博。问其名色,则皆为巡城披甲,而实未曾当班,不过雇人顶替,点缀了事。”这说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缘于
A.吏治腐败B.军备废弛C.鸦片输入D.观念落后
2021-06-17更新 | 183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1944年底,重庆实验地方法院公开审理美国人麦克米兰因驾驶车辆误伤人命案,判决过失杀人罪名成立。该案经过两次上诉,此事最终以麦克米兰无罪收场。1945年重庆实验地方法理的3宗涉美案件分别以管辖错误、撤回及上诉结案。以上现象
A.背景为中美联合抗击日本法西斯B.适用《望厦条约》的领事裁判权
C.反映出国民政府完善了法律体系D.说明中国摆脱了外交屈辱地位
6 . 1801年英国人口已超过8.9百万,城市人口已占到27.5%,而1825年,中国人口已超4亿,但城市人口约占7%。这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明
A.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B.英国经济总量超过中国
C.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D.英国城市人口逾越中国
2021-05-25更新 | 96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5月联考(春季联赛)历史试题
7 . 1840年2月20日,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曾指令赴华全权大臣:“你们应记住:女王陛下政府不想为英国臣民获得不同样给予其他每个国家臣民的任何专有贸易特权。”鸦片战争后,和这一认识直接有关的是
A.美国攫取了在华领事裁判权B.英人享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
C.清政府固守华夷有别的观念D.清政府成为列强在华的工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徐继畲年少中举,曾在广东和福建任职达十三年之久。受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他于1848年撰成了《瀛寰志略》一书,较为详实地介绍了西方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典章制度等。以下内容摘自该书:

“苏禄(今属菲律宾)以拳石小岛,尚奋力拒战,数百年来,安然自保,殆蕃族之能自强者哉!”“欧罗巴诸国,皆好航海立埔头,远者或数万里,非好勤远略也……以商贾为本计。”“英国之制……每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其人性情缜密,善于运思,长于制器……火器创自中国,彼土仿而为之,益加精妙。”“宾主相见以脱帽为恭,各伸右手相握为礼。除跪拜天帝、救世主外,兄、君王亦无叩头之礼。尊卑杂坐,无上下左右之分。”


提取上述材料信息,说明其对研究鸦片战争后国人认识西方的史料价值。(要求:信息不少于三则,说明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1-05-0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鸦片战争,中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的称谓。这反映出各自文化阵营关于此次战争目的的看法差异,中国学者一般将此次战争称为“鸦片战争”,认为是反对走私的正义护国战争;而一些西方学者则将其称为商业战争,认为是为了打破贸易不公的局面。费正清就曾经提到: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因为中国没有以平等的状态参与到国际交往中,而英国却以武力打破了这一现状。

材料二   回顾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清末的鸦片战争成了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以单向度的输出为主要交流模式。这个特点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高。然而,鸦片战争之后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劲风急吹,使得中西文化产生了巨大的碰撞与冲击,因此形成了中西文化的角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提供了契机。在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和林则徐提出“开眼看世界”,中西文化的交融不再是知识技术上的传导,而是出现了“中体西用”的理论。它反映了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日渐转变。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雅思《中西方文化的角力与更新:以鸦片战争为切入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学者对鸦片战争目的的不同看法,并指出鸦片战争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西方文化角力与更新的过程,并分析其影响。
10 . 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道光帝起初并不愿意订约,但虽“愤闷(懑)莫释”。也“不得不勉允所请,藉作一劳永逸之计”。在他看来订立条约是中国“相待以诚”,“从此通商。永相和好”,对方“亦应以诚相待”。这反映了清政府
A.具备近代国家主权观念B.极力维护天朝大国心态
C.主动抛弃闭关锁国政策D.沦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