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乾、嘉时期,知古不知今、言内不言外的现象非常严重,甚至“大地理学家,竟仅以专长考古闻也”。道光中叶以后,具有“边徼或域外地理学⋯⋯遂成道光间显学”。这一显学(       
A.是经世致用理念的延续B.根源于边疆危机的加深
C.反映近代学科体系调整D.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
2 . 古代中国重要传统城市,大都因其政治地位而获得发展,或者是缘于地处交通枢纽与军事要塞。到近代,沿海沿江出现了一些新型城市的崛起,其城市功能发生质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的商业贸易迅速发展B.近代造船业的兴盛
C.传统城市发展遭遇瓶颈D.国家治理模式调整
2023-05-25更新 | 736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缅邦交体制的变化

材料一: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三月,缅甸雍籍牙王朝派遣使团携带长寿佛、万寿经、红黄檀香、象牙、缅布、孔雀屏、红呢、驯象等贡物从云南腾越出发,前往热河。六月,乾隆皇帝下旨册封缅甸首领孟云为缅甸国王。七月,缅甸使团到达热河避暑山庄和北京,受到乾隆皇帝的热情接见,并赏赐丰厚的礼物,除正常的例赏外,还有“加赐”和“特赐”,包括金银、玉佛、玉如意、茶叶、各种瓷器、绫罗绸缎珐琅器、漆器等物。在缅甸使团来华朝贡之际,清政府派官员赴缅宣封。缅向遣使朝贡与清朝派官员敕封缅甸国王,标志着中缅宗藩关系的建立并逐步进入成熟期,双方使者往来频繁,边境贸易繁荣,文化交流不断。

——摘编自段知力《中缅宗藩关系研究》

材料二:进入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东亚宗藩体系岌岌可危。1885年,在经历三次侵缅战争之后,英国将缅甸纳入其在南亚的殖民体系和条约体系,缅甸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886年,中英双方在北京订约,第一条规定缅甸对中国仍守十年一贡之制,但是作为“宗主国”的英国并没有履行这一规定。1887年10月11日,中英《缅甸条约》签订,清缅宗藩关系正式终结,这也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制瓦解的缩影。

——摘编自何瑜、张波《清代中缅宗藩关系述论》


指出材料中中缅邦交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4 . 近代上海是“一市三治”,分为华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下图)。由此可知,关于近代上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半殖民地城市色彩B.对进行革命活动不利
C.无产阶级队伍相对集中D.法国的势力最为强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世纪前期,清朝统治者说:“制夷要策首在封关,无论何国夷船,概不准其互市,而禁绝茶叶、大黄,有以制伏其命”,“中华能制外夷者在此,而外夷受制于中华者也在此。”据此推知,清朝统治者
A.世界认知贫乏B.推行朝贡贸易C.禁绝海外贸易D.防范侵略得当
6 .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成立后,总税务司一职长期由英国人担任,各口税务司和海关的高级职员也都由外国人充任。如同治十二年海关行政部门共有93名外国人,其中英国人58名,美国人8名,法国人12名,德国人11名,其他国家人4名。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A.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B.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新阶段
C.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D.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7 .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在十九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中国不承认别国的平等,西洋人到中国来的,我们总把他们当作琉球人、高丽人看待。他们不来,我们不勉强他们。他们如来,必尊中国为上国而以藩属自居。这个体统问题,仪式问题就成为邦交的大阻碍,‘天朝’是绝不肯通融的。”这反映了中国外交
A.植根于自然经济的朝贡外交B.始终能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
C.天朝上国虚骄下的平等外交D.渗透了法家思想和夷夏之辨
2021-09-06更新 | 834次组卷 | 15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河西校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道光帝起初并不愿意订约,但虽“愤闷(懑)莫释”。也“不得不勉允所请,藉作一劳永逸之计”。在他看来订立条约是中国“相待以诚”,“从此通商。永相和好”,对方“亦应以诚相待”。这反映了清政府
A.具备近代国家主权观念B.极力维护天朝大国心态
C.主动抛弃闭关锁国政策D.沦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