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鸦片战争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1 . 1840年,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虎门销烟B.鸦片贸易合法化
C.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D.掠夺劳动力
2024-01-2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环城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不断变化的,我们既要关注西方的发展,也要关注西方看待中国的眼光,不卑不亢才能正视自己。

材料一:18世纪末至19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



(1)材料一反映18世纪末至19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是什么形象?从英国的角度分析该认识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前往内地传救。同时,列强政府为加紧侵略大量任用熟悉中国情况的传教士。西方商人为利用传教士刺探经济情报,也对其进行资助。以丁韪良为代表的一部分传教士企图靠影响中国上层来传播基督教。1872年,英国和美国传教士在北京创办了华北地区第一个外国报刊《中西闻见录》。该报从创刊至1875年8月停刊……有关中国的报道中,中国被刻画成一个“病者”形象,而这个“病者”也是一个彻底分裂的“两面派”:一方面,中国是一个贫穷,迁腐、不擅创新、连守旧制的落后者;另一方面,中国国内的一小部分人已经开始承认这个国家处在病态当中的事实,并着手寻医问道,为了让国家摆脱落后挨打的现状而不断地奔波着、努力着。

——摘编自朱世培《《中西闻见录)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小部分人“寻医问道”代表的历史事件,并对这一事件进行评价。

材料三:



(3)概况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说明造成该印象的原因。

材料四:



《不可征服的人》(1939)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9年及此后的一段时间,西方国家为什么称中国为不可征服的人?
2023-12-2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3 . 《中国历史·元明清卷》记载“(清朝前期)一百余年间……传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新的高峰……这一时期多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框架……与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飞跃相比,中国前进的脚步显得迟滞而迁缓。”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A.腐朽封建制度的阻碍B.西方列强的入侵
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D.科举考试的束缚
4 . 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                    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
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06-30更新 | 4089次组卷 | 19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32年,英国船只“阿美士德”号由澳门北上侦查中国沿海。他们在停留上海的7天中发现,有400艘从100吨到400吨不等的船只,装载大豆、面粉,从天津、奉天开来;从福建、台湾、广东,以及越南、暹罗等地开来的船每天有三四十艘之多。据此推断,当时(       
A.传统朝贡贸易体系解体B.上海成为外贸中心
C.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出现D.英国觊觎中国市场
6 . 某学者在评论某一事件时,认为该事件“第一次向世界表示中国人纯洁的道德心和反抗侵略的坚决性,一洗多年来被贪污卑劣的官吏所给予中国的耻辱等”。这一历史事件是(       
A.虎门销烟B.金田起义
C.洋务运动D.中法战争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文学作品在15世纪到17世纪的创作中,中国人物形象是正面的。1599年,理查德发表了《航海全书》,对中国的税收、政府机构、农业经济等进行了介绍,还对科举制度进行全面阐述研究。1657年,威廉·坦普尔创作《论英雄的美德》,重点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将孔子的哲人形象在西方进行宣传,使孔子在西方成为大众人物。17世纪后,中国的茶叶和丝绸、瓷器等传入英国,英国兴起了中国风,英国的普通建筑也采用中国园林建筑的样式进行构建。到了18世纪,依然有格尔斯密的《世界公民》表述了对中国文明的赞扬,称赞中国有非常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

——摘编自王爽《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

材料二   1795年,斯当东出版了《英使谒见乾隆记》。他以马嘎尔尼使团在华经历为“根据”,向欧洲展示了一个“几百年或上千年都没有进步”的“泥足巨人”的形象。中国“商人欺骗,农民偷盗,官吏敲诈勒索他人钱财”,“他们禁闭妇女、残杀婴儿、残酷、胆怯、肮脏,对技术与科学一窍不通”。

1873年,沙俄政客巴枯宁首次提到“黄祸论”,他相信反基督势力必将从亚洲出现,宣称中国是“来自东方的巨大危险”。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开始在公开场合提出“黄祸”说法,认为“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在“黄祸”声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排华浪潮。

——整理自马建标《冷观近代西方“黄祸论”》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欧洲“中国热”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8 . 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     
A.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B.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D.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
9 . 1845—1854年间,英国领事阿礼国追踪福州出口土货的来源地和运销路线,发现了福州与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贸易网络;梳理上海运销茶叶的路线,发现了以鄱阳湖为中心的贸易网络。这些新发现(       
A.表明英国开始窃取商业情报B.揭开了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序幕
C.促使晚清政府加大开放力度D.便利了西方入侵中国的内陆市场
2023-04-08更新 | 397次组卷 | 14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由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图是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思维导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林则徐虎门硝烟是战争根源B.英国工业革命成效不明显
C.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是必然的D.中国推行积极的贸易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