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鸦片战争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1 . 近代中国与不平等条约体系尺。
(1)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将下列的字母填写到对应条约内容。(涂答题卡)。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①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②通商:增开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
③通商: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④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⑤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⑥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⑦协定关税:在华进口货物关税税率与英国协商。   
⑧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   
⑨拆除大沽口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
⑩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
⑪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
⑫赔款4.5亿两白银。
(2)近代中国,列强不断侵华,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并进行救亡图存的探索。将下列选项填入时间轴(填写字母)。A义和团运动B虎门销烟C鸦片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E《辛丑条约》F《马关条约》G戊戌变法H洋务运动I辛亥革命

(3)下列属于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情况的是(     
①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   ②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
③鸦片烟毒损害人民健康   ④机器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重大历史事件由若干历史事件构成,历史事件又由若干小的历史事件构成,由此可以列出历史事件的层次或等级,下列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维新变法——预备立宪——剪辫易服
B.义和团运动——创立拜上帝教——八国联军侵华
C.辛亥革命——公车上书——皇族内阁
D.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发表《狂人日记》

(5)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太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
C.关于戊戌政变的通讯稿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6)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太平军B.洋务派C.八国联军D.义和团

(7)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是以下列哪个条约的签订为标志;(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北京条约》

(8)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A.打开了日本封锁中国的大门B.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确立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2024-04-17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如何参与全球治理并与中国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一   在鸦片战争以前的百余年时间里,英国对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纳入其全球殖民体系之内。

——摘编自张俊义《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国家治理的英国视角》

1.结合所学,简述英国“将中国纳入其全球殖民体系之内”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一战”是现代意义的全球治理体系开始构建的时间节点,中国是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二战”时期及战后,中国夯实了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基础。

—— 摘编自侯中军《近代中国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关系及理论思考》

2.结合材料二,概述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相关史实。

材料三

时间大事记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71年(1)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
2001年(2)
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2022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大决议
3.补充表格中的大事记。结合三则材料,归纳近代以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方式有何变化?
4.综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历程?
2024-04-11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3 . 西方冲击下的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近代中国”,辨析历史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相

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礼物(部分):牛顿发明的天律望远镜;反映探险最新成果的地球仪;节省人力的新式机器;弹炮、毛瑟枪等新式式器;英国最大的军规模型……

1793年轮隆皇帝给英国使团的回礼(部分):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等丝织品: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和各色食品等……

——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材料整理

       材料二:费正清认为,西方是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冲击”几乎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走向与中国思想主题……

——摘编自费正清等著《中国对西方的反应》

       材料三: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将一个古老帝国改进成一个近代民族国家。

——摘自徐中约《中国的奋千》

(2)列举在列强“冲击”下,近代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两例。
(3)列举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将古老的中国改造成近代民族国家”的重要史实两例。
(4)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造成两国礼单差异的主要历史因素有哪些?
(5)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视角(动机与后果、主观与客观等),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为主题,谈谈你的认识。
2024-03-0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4 . 船只承载历史。船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工具,也成为人类文明的载体。

(1)请将以上船只按时序填入下图。(填涂字母)

(2)请将上述图片中序号为BEF的商船与其主要航行区域相匹配。

(3)由于某些重大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船甚至会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参考示例,对上述序号D代表的船只进行描述。
示例:“马尼拉大帆船”是新航路开辟后(16世纪),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贸易的主要运输工具,它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运往墨西哥换回白银,再将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形成了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也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船只承载历史”的认识。
2023-12-05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世纪后期,刚独立不久的美国派出商船与中国开展茶叶贸易,美国商船的目的地应该是(     
A.上海B.杭州C.广州D.北京
2024-03-0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6 . “荒唐”的檄文

强权之“理”,亦见“强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尔国浙省定海、舟山等处,原属我国故地,先朝恃强占窃,蹙我强威,夺我土地,孕怀至今……(至于鸦片一事)严禁尔国人民吸食犹可言也,委责独让我国兴贩鸦片引诱,是何言也……尔国不肖文武官员每日闯墅海泊,抄搜烟土,乘机逞掠,形同倭窃,诚何国体,不禁发指。

——《英国为声明入侵中国理由事檄文》(1841年)


(1)就“檄文”发布时间看,英国此举意在(     
A.否认入侵事实B.自证入侵合法
C.扭转贸易逆差D.申诉所受冤屈
(2)运用所学,批驳材料一中英国“檄文”的谬误之处。

材料二:据《广东军务记》载:“初九、初十日……(夷)复行扰害。由是乡民共愤,鸣锣聚众,杀死逆夷六、七人,余逆脱回……十一日,乡民仍鸣锣传递,富者捐资,贫者出力,……不谋而合者遥遥百有余里,聚至百有余乡……逆夷各狐凭鼠伏,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


(3)材料二所反映的是(     
A.清军坚守吴淞炮台的场景B.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C.林则徐发动民众销毁鸦片D.太平军浴血抵抗洋枪队

材料三:尔虽有羽毛、大呢(一般认为是由羊毛、羊绒织物的泛称),非我湖丝(浙江湖州府出产的蚕丝),焉能织造?虽有花边、鬼头(外国银元的别称),非我纹银、白铅,焉能铸成?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材,皆尔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若言水战,则尔等将船退出虎门,候我百日后,造就船只,与尔海外对仗,果能胜我,方为利害。

——《尽忠报国全粤义民申谕英夷告示》(1841年)



材料四:英国的殖民地扩张示意图(迄18世纪中期)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材料三“檄文”中表达的情感与观点?
2023-03-17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简述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交战双方战后签署条约的主要内容及战争结果的历史影响。
2022-05-29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国际部(紫竹校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英国等殖民主义国家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鸦片战争爆发于哪一年?
A.1840年B.1860年C.1900年D.1911年
(2)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中法战争D.甲午战争

英国记者在《中国的道光皇帝》(1842.6.4)一文中写道:“说到鸦片贸易,应该注意,无论人们如何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对它加以反对,但把它视为引起这场战争的原因,并对它进行各种各样的辱骂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战争的真正原因可以轻而易举的追溯到在东印度公司特许贸易期间英国长期受到的侮辱,....多亏了林则徐大人给了我们一个洗清耻辱的机会。他之所以会毫无顾忌地肆意妄为,是因为当他回顾历史时,看到的只是英国的旗帜长期匍匐在地球.上一个最虚弱和最傲慢的政府面前,以表示臣服....英国贸易的一个巨大市场即将被打开,而由此获得的好处绝不能因为一个错误的政策而让其丧失。”


(3)回答:英国记者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4)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
A.英国有权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B.中国不能单独决定关税税率
C.中国海关须由外国人管理D.中国关税必须保持低税率
2022-04-23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民办文绮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以下对鸦片战争前的清王朝,描述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开始瓦解B.详细了解西方形势
C.对外政策闭关自守D.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2022-02-0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

材料一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材料二 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

——康有为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清帝国“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其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述当清王朝沉浸在“天朝上邦”的迷梦中时,西欧诸国的发展概况。
2021-05-13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国际部(紫竹校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