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史的“沉沦”与“上升”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沉沦”,直到北洋军阀时期,“深渊”到了“谷底”,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这个时候面临的主要是“沉沦”。虽然,这时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上升”因素,但相对于社会“沉沦”主流来说,它是弱小的。北洋军阀往后,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逐渐走出“谷底”。此时,随着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壮大,随着新的社会阶级的出现,人民群众、社会精英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日渐觉醒,虽然“沉沦”的因素仍然存在,但社会向上的、积极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的主流因素,历史发展呈现出“上升”态势。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中国近代史“沉沦”与“上升”的阐释。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时段,围绕“沉沦”与“上升”主题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论题需涵盖“沉沦”与“上升”两种态势,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 . 1843年中英签订《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其中的第8款规定:“向来各外国商人止准在广州一港口贸易,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靳惜,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是指《虎门条约》
B.“英国毫无靳惜”体现出英国的无私与大度
C.“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说明列强已经组成侵华同盟
D.“新恩”涉及内容模糊,有利于英国扩大侵略权益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口岸是内地水路来往或由水路改其他水路航线的旅客和货物转载设备的总称,包括沿海口岸和内地口岸两种。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开放五个沿海口岸为对外,的通商商埠,外国人可以在这五口自由居住与贸易。随着此后历次战败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陆续订立,中国被迫增开更多的沿海港口与内陆城市作为条约口岸,即所谓的“约开口岸”。到了1894年,条约口岸的数量增至35处,且大多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就经济方面而言,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新式生产事业与商业活动的中心。

——摘编自林矗《通商口岸对近代经济与教育的影响》

材料三   最初,中国政府对租界内行政、司法还保有干预权,后来外国侵略者逐渐排斥中国的主权,实行独立于中国的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使租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他们进行政治和经济侵略的基地。在通商口岸,外国侵略者开设洋行,强划租界,享有治外法权,鸦片贩子、投机商、流氓、骗子等等蜂拥而至,成为冒险家的乐园。

——《中国近代史》李侃等著


(1)材料一所示地区是何年,在哪一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写出与其同时开放的通商口岸中距离该地区较近的两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通商口岸设置的背景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列强在通商口岸获取的特权,辩证分析列强入侵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2022-10-14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表所示为1844~1863年广州和上海到埠的外国船只数及吨数情况。据表可知,当时(     

年份

船只数

吨数

广州

上海

广州

上海

1844

306

44

142099

8584

1849

331

l33

142357

52547

1855

-

437

-

157191

1863

867

3400

300500

964309


A.中国对外贸易逆差扩大B.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深
5 . 负责交涉《南京条约》的官员认为战前广东的苛捐杂税是引起战争的原因之一,而条约明文规定收税标准是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但新的税收标准比旧的还要高一点,所以他们认为这次交涉是成功的。这反映清代官员(     
A.寻找到了解决“华夷矛盾”的方法B.试图通过以夷制夷缓解危机
C.顽固坚持“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D.尚未形成近代国家利益观念
6 . 【说一说】

1988年,圆明园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明日报》20201112日报道,有人大代表近期提出“重建圆明园,加强国家爱国主义文化建设”,对此国家文物局答复称,圆明园遗址不仅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更是近代中国被侵略、被殖民的历史见证,遗址以断壁残垣告诫后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建圆明园缺乏必要的考古及历史文献依据,且将改变圆明园遗址被列强破坏的历史现状,应慎重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于刘雪松《重建圆明园”这个话题该罢休了》


对于提出此建议的人大代表,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2022-09-19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剑桥第三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1858年,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而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A.“东南互保”符合列强利益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
C.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D.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东南沿海
8 . 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天津、牛庄等十一个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这反映了(     
A.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中国经济状况存在地域不平衡性
9 .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统治者认为战争起因是外交处置不当引起的偶然事件,战争失败是因“前线将领指挥不力”,而条约则是“万年和约”,可永保太平,据此推断(       
A.清廷统治的危机加深B.近代外交的体制建立
C.华夏中心的秩序崩溃D.师夷长技的思想实践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名例疏议释义》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皇甫浞在《东晋元魏正闰论》中说:“所以为中国者,以礼仪也。所谓夷狄者,无礼仪也。岂系于地哉?”

——摘编自冯世瑜等著《中华文化论》

材料二   1922年梁启超著文说:“彼,日本人;我,中国人,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

——摘编自《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一词的涵义在古代与近代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今“中国”涵义的因素。
2022-08-2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