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3 道试题
1 . 读鸦片战争前后上海、汉口两地行会类型构成表,如表反映出晚清时期(        
1840年前的构成1840—1911年的构成
总数同业者%同乡者%总数同业者%同乡者%
上海21157063071699723
汉口201050105071679446
(说明:表中“同业者”指因同种行业关系组成的行会;“同乡者”指因乡谊关系组成的行会)
A.工商业中近代化因素增长B.民族资产阶级已走向成熟
C.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加快D.列强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惨败,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逐渐被破坏,直至被完全剥夺。

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历程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在广州等五处通商“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正式将协定关税的内容载入条款。

○1854年,英、美、法三国领事提出由外国人组成上海关税管理委员会,上海海关的关税管理权被英、美、法侵夺。

○1859年,英国人李泰国接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中国的海关管辖大权全部落入外国侵略者之手。

○1865年,总税务司署在北京成立,统辖全国海关。外国列强不仅控制了海关的税务部门,有支配中国海关关税分配的权利,且控制了港务部门,还控制海关管理人员的教育,甚至还控制了中国的邮政,干涉中国的内政。除此之外,外国列强还规定税款收入必须存入汇丰、德华和道胜三个外国银行,清政府不得随便动用。

——摘编自周春英主编《中国财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表现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的影响。
2023-04-22更新 | 324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海港一开放,西方列强纷至沓来,争先恐后进行殖民贸易。1853年,英国对华贸易50%以上在上海进行,标志着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首要港口。帝国主义先后在上海投资建立了最早一批外资工业——船舶修造业、打包业、加工工业、轮船业、码头仓栈业等,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中心城市。……随着上海港吞吐的外贸物资的增多,外国银行的金融活动进一步开展起来,外滩逐渐形成一个金融中心区,被人们称为“上海的华尔街”

——摘编自黄婷(开埠初期的上海港与上海城市发展(1843-1914))

材料二:



             上海对外经济贸易数据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累计实到外资2400多亿美元。现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87家、外资研发中心448家,是我国内地外资总部型机构最多的城市。“走出去”网络遍及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上海对外经贸合作的新机遇和新空间。

——摘编自国新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开埠对近代上海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促进因素。
5 . 1857年,马克思撰文指出“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却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因为英国人的行动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马克思这番言论(     
A.肯定了中国维护主权的正当性B.揭露了英国侵略中国的目的
C.主张通过协商解决中英的冲突D.抨击了英国走私鸦片的行为
6 . 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的侵略宰割,不少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对大片国土的沦丧麻木不仁,却对列强与“大清国皇帝”平起平坐痛心疾首。这主要是因为他们(     
A.未认清民族危亡的现实B.固守传统治学追求
C.传统的天下观根深蒂固D.坚定维护专制统治
7 . 和约签订之后,洋人南返。切身感受西方“舰炮”的湘淮军将领有着仿效西方军事建设的冲动,清政府面对强敌,主张“以和好为权宜,以战守为实事”,寻求挽救危机之策。这些认识(     
A.引发了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D.反映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2023-01-05更新 | 235次组卷 | 5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8 .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抗争与探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材料一中“文明蒙尘”的典型例子。列举1840—1900年间的重大史实(除洋务运动外),实证中国各阶级“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2)列举洋务派的两个代表人物。指出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材料二中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
9 .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抗争与探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中国则不同。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摘自《毛泽东选集》.《战争和战略问题》


(1)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材料一中“文明蒙尘”的典型例子。列举1840-1900年间的重大史实(除洋务运动外),实证中国各阶级“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2)列举洋务派的二个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材料二中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正确道路?他提出这条道路的依据是什么?列出中共为此所创建的第一个根据地的时间和名称?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10 .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22-12-26更新 | 618次组卷 | 183卷引用:2012-2013学年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