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晚清时期外国商品的涌入和外国人在中国设厂生产,给传统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手工业者和农民离开家乡进城谋生,宗族和家庭不能再为那些失业的、患病的、贫困的家庭成员提供帮助和慰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A.列强侵略导致中国社会矛盾激化B.西方文化传播冲击中国传统文化
C.手工业者和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D.传统家族社会在外来侵略下瓦解
2 .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内外洋面海匪活动十分猖獗,官方采取多种措施,但收效甚微。基于疏防责任和被惩办的各种压力,福建和广东的一些文武官员开始与英军尝试合作。材料表明(     
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B.部分官员的海洋主权意识淡薄
C.清水师尝试国际化合作D.政府权力下移与地方势力崛起
2023-03-26更新 | 406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鸦片战争前,中国茶业贸易的基本结构是“茶农—外销茶商—十三行—外国洋行”。鸦片战争后,十三行解散,茶业贸易结构变成“茶农—茶行—洋庄茶号—茶栈(近代经营茶叶的中间商)—洋行”。这一变化(     
A.削弱中国茶叶国际地位B.利于外销茶商牟取暴利
C.便利列强控制茶业贸易D.推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023-01-13更新 | 311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百师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五)历史试题
4 .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这首民谣反映了近代中国(     
A.小农经济逐渐解体B.列强加紧对中国侵略
C.民族工业快速发展D.传统衣食结构的改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湖南《巴陵县志》记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广人挟重金来侧红茶,农人颇获其利。”湖南各产茶县竞相仿制,“湖红”产销量大增,据《平江县志》载:“道光末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湖红”的产销表明(     
A.湖南是中国红茶的发源地B.海外需求刺激了红茶生产
C.商业资本助推近代工业兴起D.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2022-11-05更新 | 336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2023届高三11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6 . 《天朝的崩溃》记载了如下史实:“1841年4月16日,道光帝根据浙江前线主帅奕经的请求,调广西兵1000名增援浙江。6月29日,该部550人到达,余下450人尚在途中。而英军此时已放弃浙江,攻陷吴淞,正驶进长江。奕经连忙将该部再派往江苏。一直到战争结束,该部未参加任何战斗。”这一史实反映出清军(     
A.未能完全发挥本土作战优势B.贪污腐败加剧战争失败风险
C.缺乏中央集中管理作风涣散D.武器落后致使战斗意志低落
7 . 清代“外洋”一词通常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纳入行政管辖的海洋区域,另一个是指外国。如表是清代官方史书《清实录》中“外洋”一词统计情况。据此可知,清政府(     
时间类别嘉庆朝(1796—1820年)道光朝(1821—1850年)咸丰、同治朝(1851—1874年)光绪、宣统朝(1875—1911年)
中国管辖之“外洋”74141278
外国同义之“外洋”41925148
A.统治危机不断加深B.逐渐融入国际外交体系
C.外交政策趋于稳定D.彻底摒弃天朝上国观念
8 . 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说明(     
A.外国商品在华毫无竞争力B.列强改变商品输出策略
C.中国自然经济的封闭保守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9 . 1858年,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而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A.“东南互保”符合列强利益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
C.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D.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东南沿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861年,英商宝顺行顺记运送洋布赴山西售卖时,在运货车上“高插钦命通商大臣黄旗一杆,手执天津海关崇(即崇厚,当时为北方三口通商大臣)照单。”车队一路畅行无阻,获利颇丰。这一个案可以说明(     
A.通商口岸带动周边地区发展B.中国经济主动融入世界市场
C.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D.条约体系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