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魏源、徐继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魏源《海国图志》

1842年,《海国图志》初刊50卷本,有地图23幅,保留了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原文,侧重于对海国夷情的一般介绍。

1847年,扩充为60卷本,“西洋技艺”从1卷增加到8卷,增加了对海外各国情况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介绍。

1852年,增加到100卷本,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
《筹海篇》2卷
是全书的总纲。从“议守”“议战”“议款”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如何抵御西方列强侵略,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应敌策略。
第二部分
《图集》2卷
《海国沿革图》《地球正背面图》和世界各大洲分国地图75幅,是当时中国最为科学的地图。
第三部分
《地志》66卷
介绍世界各国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政治制度、军事活动、经济贸易、物产矿藏、宗教信仰、民俗风化等情况。《国地总论》3卷介绍全球地理。附有《西洋南洋各国教门表》《中西历法异同表》《中西纪年通表》等3表。
第四部分
《筹海总论》4卷
辑录关于沿海情形、筹海方法和论说。《夷情备采》3卷,林则徐组织翻译的国外情报资料《澳门月报》《华夷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
第五部分
《西洋技艺》12卷
介绍西洋火轮船、火炮、水雷、炮台、望远镜的制作和用法,附有设计样式图和分解立体图。
第六部分
《地球天文合论》5卷
介绍地球的运动、经纬度、时区的划分、四季寒暑的成因、日心说、各种天文现象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据夏冰《〈海国图志〉的三个版本考论》

(1)《海国图志》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
(2)魏源被冠以“近代‘开眼看世界’最早的人”“经世致用的实践家”“近代启蒙思想家”等诸多殊荣。选择或自定义两项殊荣作出说明。
2023-11-2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政府要求各地定期测绘地图,并形成“三年一报”的地图造送制度,测绘了大量区域性地图。朱元璋为掌握边防重镇的军事部署和防务情况,测绘过不少军事防务地图。郑和下西洋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海图测绘,发展了海上定位技术,绘制了举世闻名的《郑和航海图》。明代中期也绘制了不少海防图、江防图,地图学家们绘制了数量众多、水平较高的地图集。清康熙皇帝在西方传教士的帮助下,用西方的测量技术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地图测绘,绘成了《皇舆全览图》。

——摘编自马晨燕等《对中国古代地图测绘政治依附性的评价》

材料二 近代中国绘制地图概况(部分)

地图出版、编著者时间备注
海国图志魏源1842年既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图志体例,又树立了 “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观
钦定大清会典图清政府1886-1899年采用传统“计里画方”法,绘制了省、 府两级地图,并绘制了应用切圆锥投影技术的全国总图
中外舆地全图邹代钧主编1903年第一次民间公开出版的地图
大清邮政公署备用舆图清政府1903年绘制了送递快信的邮路,以及电报局的分布等,各类要素的表示均已符号化
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周世棠、孙海环1906年民间刊行的四大全国地图集之一
东三省铁路图商务印书馆1905年时务专题地图
民国重要矿产分布图申报1912年

——摘编自陈潮《中国近现代地图出版概况》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地图绘制的特点。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地图绘制新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图绘制发展的意义。
2023-03-04更新 | 267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3届高三二模(3月质检)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自徐继畲《瀛寰志略》所载地球图(局部)

材料二   康有为曾说,见《瀛寰志略》后才“知万国之故,地球之理”。梁启超也称:“当时中国士大夫之稍有地理知识,实自此始。”     

——摘编自岳亮《 <瀛寰志略>:在中国发现世界》

材料三   1861年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理因条约而产生的各种事务。又设同文馆,教授外国语言,不久其他类似的学馆也开设于各通商口岸。轮船招商局设立于1872年。开平煤矿始于1876年。……自强运动表示着一种意志单简的目的:中国希望借西方之科技以充实军事力量而已。纵有对他们的批评,也并不苛刻,可是运动本身范围如是窄狭,也就无从达到预期效果。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瀛寰志略》的创作背景并说明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自强运动”的历史意义,并指出“无从达到预期效果”的根本原因。
4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林则徐奏曰:“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于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致于误系。”……“师夷¨是对“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的突破。…这种陈腐观念在片战争时期仍相当顽固。道光帝将林则徐筹计“船炮”二事的奏折批为“无理!可恶!”“一派胡言”,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郑剑顺《晚清史研究》

材料二魏源在《海国图志・议战》中说:“其所以严武备,绝较启者,尤当倍急于未款之时;所以恁其文、饰善后者,尤当倍急于平时之日。”可惜的是,急速发展的政治形势给新思想全面实施的时间太过短促了。……新思想萌发于片战争前夕,其目的即在于反击英军侵略,解除民灾难,严重的战争形势迫使搛抗派只能偏重于对西方军事技术的学习,因此使新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了一定的现实功利色彩。一旦战争结束,以“制夷”、御侮为核心内容的新思想也就降低了号召力,在“抚夷”、“柔远”思潮占主流的晚清社会环境中,“新思想”显得不合时宜。19世纪50年代,林则徐、魏源先后去世,他们的爱国进步思想再也难找到后继者了。

——吕琮《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新思想为何难以实现》


(1)结合材料一,归纳林则徐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综合材料分析林则徐的新思想不能实现的原因。
2021-10-05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海国图志》与《瀛寰志略》

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是魏源的《海国图志》(1842年初版),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数年之后,徐继畬的《瀛寰志略》(1848年初版)也付梓问世,成为又一部介绍世界地理的著作。

《海国图志》《瀛寰志略》
海国:中国以外四周环海,其他海外各国分为海岛之国与海岸之国(与中国在地域上相连的国家)瀛寰:大海所围绕的陆地
有全球图、亚细亚总说而无中国和朝鲜清朝全图置于亚洲总图之后,后经友人提醒,置于亚洲总图之前
根据距离中国远近分全球为六大洋、四大洲。中国居于“亚细亚之东南”
叙述英国状况用“英夷”、“英首”称谓叙述英国状况用“英吉利”、“英官”称谓
“以夷制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三策“米利坚合众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1.为何近代中国会出现这两部地理著作?
2.《海国图志》与《瀛寰志略》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这两本地理著作的差异?
2022-06-01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建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