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1874年,日本借口侨民被杀出兵台湾。钦差大臣沈葆桢赴台湾办理海防事宜期间,认识到“台洋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遂奏请朝廷创设电报。到1891年,全国电报线路“南北东西纵横三万里”。由此可知(     
A.技术变革保障了台湾安全B.日本的殖民统治受到冲击
C.边疆危机影响通讯现代化D.清廷扭转了军事被动局面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1865年,京师同文馆举行了第一次翻译大型考试,考试内容以洋文为主,并增加了文学翻译和口语会话,其中翻译考试注重综合性以及时事性,学生需要了解国家大事并且掌握相关翻译理论知识才可以通过翻译考试。这反映了(       
A.“师夷长技”成为社会的共识B.学习西方的时代诉求
C.学堂选官引发教育的根本变革D.变革制度的社会潮流
2024-02-0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高考备考精英联赛调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大都采用官督商办的方式,通过招募商股筹集资金。轮船招商局第一期股银拖延了六年才招齐。然而,19世纪80年代初却出现了股份投资热,轮船招商局每股100两的股票在当时曾被卖到每股253两,开平煤矿的同额股票也被卖到每股250两。这一时期的“股份投资热”(     
A.缘于洋务派指导思想的转变B.促使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C.利于推动传统社会结构瓦解D.受到群众性反帝运动的推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战败后,有志之士与清廷高级官员都开始思考如何维护中国的海上利益。这一时期的海权思想,以魏源、李鸿章、郑观应三人最具代表性。(如下表)

人物

海权思想介绍

魏源

第一层是议守,也就是在战术上如何防御海上来敌;第二层是练兵,这里所谓的“兵”指的是现代化军队;第三层,是利用国际局势(以夷攻夷)与海外广大的华人力量,对英国形成战略包围网。

李鸿章

经手的洋务项目重要的部分系“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缮船坞等”,也就是说李鸿章的事业重心在于建构现代化的中国海军。主张建立具备规模的舰队,可以在大洋之上与列强争衡,是李鸿章与魏源早期近海与河口防御主张最大的不同之处。

郑观应

航运绝不可以操诸外人之手,如果利润被他国船队抢占,将会重伤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查泰西国例,通商之船只准径到一埠,其余沿海、沿江乃本国民船自有之利,外人不得侵夺。今各国轮船无处不到,获利甚厚,喧宾夺主,害不胜言。”

——摘编自王立本潘是辉《中国近代海权思想的建构与发展初探(1848—190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人海权思想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海权思想发展的影响。
2023-12-2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四校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时任督办铁路事务大臣的盛宣怀具体提出了设立“商办银行”的主张,他认为“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的设立,标志着华资新式银行业的产生。中国通商银行的酝酿筹设以及初期运作,成为尔后中国出现新式银行业和相应制度构建的先声。由此可知(       
A.中体西用思想得到成功实践B.清政府推动了金融业近代化
C.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D.外国经济侵略受到有效遏制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认为清王朝要消除来自西方国家的威胁,在对外作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仅仅“悉夷情”是不够的,“悉夷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在《海国图志》的自序中,非常清晰地表明了自己写书的观点和目标,就是为了向西方学习,使中华大地不再受到列强的侵扰。

——胡博《魏源《海国图志》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思》

材料二   随着五口通商的形成,中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洋务派首次提出“商战”一词,通过洋务运动的催化,中国初步诞生了一批具有早期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意识的知识分子。他们推崇西方文化,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对发展本国工商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西方列强经济、武力的刺激下,早期维新派宣扬“实业救国”论,强调振兴商务,维新派摒弃传统弃商、蔑商思想,重视提高商人地位,其思想宣传吸引了更多的地主、官僚投入兴办近代民族工商业。由此,受利益所趋,从事工商业人数剧增,民族企业如雨后春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陈燕玲《早期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两种救国思想形成的各自原因。
(2)有学者认为“商战”思想其实已超出“商”的范畴,请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晚清名臣曾国藩曾在《曾国藩家书》中提道:“洋船至上海天津,亦系恫喝之常态,彼所长者,船炮也……”为此,清政府作出的积极探索是(       
A.创立轮船招商局,抵制经济侵略
B.开办福州船政局,以图富国强兵
C.创办了大生纱厂,引进先进技术
D.建立京师大学堂,培养各种人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晚清咸丰以后,地方督抚日渐坐大,他们以军务紧张为词,不拘常例,奏请黜陟文职道府以下、武职副将以下等官员,同时享有奏调保举官吏的权利,致使“保案踵起”。这一现象(       
A.源于地方行政体制重大变革B.反映出东南互保影响集权政治
C.表明政治权力结构发生变动D.推动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寰志略》开始,整个社会的知识系统发生了一定变化。一方面具有了比较详备的世界地理知识,同时,在政治的想象中,中国只是世界上许多“国”中的一个,一种新的关系“世界”的观念开始形成。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都在思考一个共同问题——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民”。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说:“公德之大目的,既在利群,而万千条理即由是生焉。”其所说的“新民”,可以理解为今天的“新的公民”。陈天华大声疾呼:“若不讲公德,只讲自私,不要他人来灭,恐怕自己也要灭的。”严复指出:“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之自由。”梁启超指出:“吾中国所以不成为独立国者,以国民乏独立之德而已。……先言道德上之独立,乃能言形势上之独立”,“欲使吾国之国权与他国之国权平等,必先使吾国中人人固有之权皆平等,必先使吾国民在我国所享之权利,与他国民在彼国所享之权利相平等。”孙中山也认为自由并不能用于个人,而只能用于国家。

——摘编自孙强《晚清至五四的国民性话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性话语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社会知识系统出现新变化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洋务运动时期,具有商洽性特色的照会文种在外事交涉过程中使用最为频繁;条约文种数量较1861年之前大幅减少;多呈现合作性质的章程文种数量逐渐高过条约文种,成为这一时期缔约类文种的主导。这反映出晚清政府(     
A.对外交往的艰难抗争B.抛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维护与列强平等关系D.逐渐接受了国际惯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