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了修建太平洋铁路和法案,规定由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共同承建,决定以发行国债的方式筹集修路资金。为早日开通铁路,美国政府在法案中颁布了现金补助法。规定无论哪一家公司只要其铺轨,两旁的土地即归其开发利用。由于公司所获的公债、授地及补贴是根据修建铁路的里程来发放的,所以两家铁路公司都想加快建设建设速度以获得更多的利益。1849—1882年,共有30万华人进入美国,大多数集中于西部。最初,绝大部分人是为采掘黄金而来,后来则主要从事筑路。这条铁路仅仅用了7年的时间就完工了。自此,……美国经济以展开始进入狂飙突进时期。

——高连奎《为何美国是老大》

材料二:从19世纪70年代起,在清政府的内部有人开始提出了建筑铁路的要求,与此同时,激烈争论也开始了。曾国藩认为,在内地一旦建设铁路,将会造成“车驴任辇旅店脚夫之生路穷矣”。当时任通政司参议的刘锡鸿认为,“铁路之利于行兵,……兵力强,则我可速以挫任;兵力弱,则人亦因以蹙我。”内阁大学士张家骧提出,“从中岂无田亩、屋庐、坟墓、桥梁阻隔不通之处?……此令一下,民必不乐从。势迫形趋,徒滋扰攘。”由于形势所迫,清政府最终还是决定修筑铁路。1880年,为了适应开平煤矿煤炭外运的需要,修建了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这是我国自筹资金修建的第一条营业铁路。同时,这条铁路采用的标准规矩1.435米,也为今后的铁路延伸、联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此后,铁路的修筑真正成为清朝的一项国策,至1894年底,中国共建成铁路415.4公里。

——摘编自邵攻南《1862—1937年中国物流方式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得以完成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晚清兴办铁路时反对派所持的理由,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政府“最终还是决定修筑铁路”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胥铁路与太平洋铁路的修筑对于中美两国的共同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3世纪初,中国的火药技术首先传入阿拉伯,到13世纪末14世纪初,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在欧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380年,欧洲铸造了火铳,接着出现了各种重型加农炮,并在15世纪末,首先由德国发明了近代步枪。从16世纪到19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科学的兴起,火器技术逐渐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装备。

—摘编自姚娟娟《西方火器技术的冲击与晚清中国科技的发展》

材料二   近代中国科技与社会转型关系图

—摘编自冯震宇《西方火器技术冲击下的明清科技与社会转型》

材料三   新中国诞生前夕,人民解放军全军装备的枪炮共有100 多个品种,80多种口径,产自十几个国家,曾有“万国牌”之称。当时,国民经济还面临着严重的困难,无法支援军事工业的建设。求助于苏联是当时中国争取外部支持的唯一来源。而此时中国是无法拿出大量外汇购买先进武器的,只能以贷款形式先从苏联获得军事技术,等经济恢复了慢慢偿还。这是中苏盟友关系下,苏联对中国经济的直接支持。

——摘编自刘一呜《国家利益视域下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至近代中西方军事技术发展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对华军事技术支持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清以来中国学习国外军事技术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丛报》即刊载了五口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1850年,传教士郭实猎向英国皇家学会呈递关于西藏史地和自然资源的报告。《天津条约》以后,西方传教士和领事官员便发文介绍了北京、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史地资料。1875年,罗约翰撰文将中国东北地区的重大史事按编年进行勾勒。除此以外,来华西人还着眼于中国的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科技,在内容建构上,逐渐呈现出综合的书写倾向。随着中外时局的变动,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改变了“中华文明西源说”,把中国视为了一个独立的文明单位。

——摘编自崔华杰《从历史理解中国:近代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及其路径演进》

材料二   道咸以来,海禁大开,部分文人士大夫将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世界史地知识梳理成系统,撰《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介绍西方政治、地理、科技,徐图寻求“制夷”之法。同光年间,“史学经世”的观念流行,读者群体也不断扩大。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发文评介西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交通,鼓吹变法自强。1876年,郭嵩焘将出洋考察日记汇编为《使西纪程》,对西方的政教、工业、海防、外交做了相对客观的记载。甲午战败后,世界历史书写和评价的著作剧增,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先谦所著的《日本源流考》《外国通鉴》《五洲地理志略》,不仅将“中国”纳入“世界”进行书写,还为后人了解各国的政局、物产、民俗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摘编自邢科《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世界史”书写的视角转换》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西方书写中国历史的背景和演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近代西人书写中国史相比,中国人书写“世界史”有何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中国“世界史”书写活动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历史书写的主要因素。
2023-11-02更新 | 311次组卷 | 7卷引用:四川省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太学中就学的有太子、诸侯功臣子弟以及匈奴子弟,以“五经”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学是开大班上课和以高足弟子传授低年级学生,允许学生通过自学和向校外硕儒求教提高水平。定期考试,朝廷根据考试情况授以不同官职。后来宦官为了对付太学生,创建鸿都门学,专授辞赋、小说、尺牍、字画。政府还开办了专门招收外成子弟的“四姓小侯学”和对宫人教育的宫廷学校。此外,东汉时期的郡学与私学都很发达。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行,外语和西方近代科技知识进入了课堂,而且西学课程比例和时数逐年增加。到了洋务运动后期,西学课程总时数要占80%,甚至90%。传统的经学一般不列入正式课程,鲜有考核。新学堂采用班级授课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新办法,且特别重视实践应用能力。20世纪初,政府颁行“癸卯学制”,按初等、中等、高等三段,实施通入、师范、实业三类学校教育,使洋务运动以来的分科教学模式更完善、系统。

——王韵秋《论洋务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晚清教育的变化及其影响。
2023-11-0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龙马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善兰自幼聪明好学,勤于思考,14岁时,就靠自学读懂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6卷。后与伟烈亚力合译《几何原本》后9卷、《代数学》和《代微积拾级》,与艾约瑟合译了《圆锥曲线论》3卷,标志着近代数学已经在我国出现。与艾约瑟一起译出的《重学》20卷,是我国近代科学史上第一部力学专著。此外又与英国人韦廉臣合译了林耐的《植物学》8卷。他在译著中创立起许多新的概念、新的名词、新的符号,都沿用至今。李善兰将近代数学思想运用于解决我国传统课题之中,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主要有尖锥术、垛积术和素数论。其中最为出名的“李善兰恒等式”,引起国际数学界的广泛兴趣。1868年,李善兰走马上任北京同文馆“天文算学馆”总教习,他所教的学生,不少成为名家学者。

—摘编自于应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李善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善兰对中国近代科学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善兰的精神品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推动下,晚清政府于1872年到1875年期间,先后派遣4批共120人,年龄为10~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学生留学年限为15年;经费一律由清廷支付。除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必须学习古书、牢记圣训。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大学学习。幼童赴美后,不少留学生脱下长袍穿上西装,参加各种体育运动、社交活动,有些学生甚至剪掉发辫。这背离了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初衷,导致幼童留美计划的中止,也预示了洋务事业的结局。

——摘编自成林萍《中国第一次官派留学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第一次官派留学生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中国第一次官派留学生运动。
2021-11-06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