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1884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奏报:“鲍超军需频重,措办为难。”与此同时,浙江巡抚刘秉璋奏报称“光绪九、十两年地丁因拨京协各饷为数甚巨,以致十年(1884年)兵饷不敷支销”。1885年,清廷岁入下降为7708.6余万两,较1881年岁入减少526.2余万两。材料可用于说明(     
A.洋务运动加重了政府的财政困难B.清政府急于结束中法战争的原因
C.民族工业发展冲击固有经济模式D.小农经济破产导致政府收入减少
2023-10-17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1907年,清政府将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裁撤吉林、黑龙江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巡抚,东北三省正式建立。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升边疆地区的行政地位B.促进边疆民族的社会转型
C.推动边疆社会的经济发展D.抵御侵略维护国家的统一
3 . 甲午中日战争后,一些知识分子为了救亡图存,主动东渡日本求学,开始翻译和介绍日文马克思主义著作。当时,留日知识分子中除了早期的共产主义者之外,改良派、同盟会成员和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也发表了一些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章。这表明(       
A.知识分子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B.日本主动引进马克思主义
C.马克思主义成为救亡的最强烈呼声D.民族危机推动了救国探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刊登了一幅漫画(如图),又附评论称:“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战争影响下的真正占领是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这些信息反映出(     
A.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独占中国市场B.三国干涉还辽是因日本要价过高
C.条约增开口岸等要求符合西方利益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
2023-04-07更新 | 3310次组卷 | 21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列强侵华的新阶段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的是(     
A.割台湾给日本B.赔款二亿两白银
C.增开通商口岸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丹东一号”沉船遗址地处黄海北部、辽宁省丹东市东港西南50多公里的海域。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战舰扬威、超勇、致远、经远沉没于此海域。经水下考古实物资料证明“丹东一号”即为致远舰。以下是整理自考古报告中的内容。


舰体结构:水下残存的穹甲钢板与致远舰的穹甲防护结构吻合。经远舰装甲较厚,明显与“丹东一号”不符,另两舰未使用穹甲结构。此外,“丹东一号”沉船还发现多个方形舷窗,方形舷窗只安装于致远舰及其姊妹舰靖远舰,其余舰均未安装,这是识别致远舰与其他甲午沉舰的重要标识物。

武器配备:致远舰的主要武器在“丹东一号”沉船遗址中均有发现……超勇舰与致远舰武器配备区分明显。此外,加特林机枪铭牌上标注有“1886”,这正是致远舰的建造时间,铭牌上的产地也能与当时的公司名称对应。现日本三笠公园有一门同样型号的机关炮,为海战后日军从致远舰桅盘上拆卸。

餐具:共发现3个带有清晰“致远舰”标识的瓷盘及碎片。与瓷盘配套使用的银勺勺柄也印有致远舰的圆形微标。

综合以上,并结合甲午海战档案、北洋海军档案和海域当地的口述史料,判定“丹东一号”沉船为致远舰。

材料二: 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全球化初始阶段一系列的发现和跨文化交往有关。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从而使基督教关于人类的起源和谱系的说法成为虚假之言,这摧毁了整个基督教教义的基石。敏锐的思想家首先觉悟,并起来呼吁民众质疑和抛弃旧的世界文明图景。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还受到与中国的跨文化交往的影响,启蒙运动期间欧洲出现了“中国热”,与欧洲文明迥异的中国文明在这股“热”中被理想化了,常被用来借以对比和批判欧洲的旧制度和文化。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并据此提倡“开明专制君主”模式。他同时也盛赞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认为中国的史书充满理性,没有迷信和虚构,这些都被用于揭示法国宗教文化的非理性,以及鼓吹法国需要启蒙运动和社会变革的理由。

——摘编自何平、曾祥裕《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丹东一号”沉船可以研究的历史事件有哪些,并论述“丹东一号”沉船的研究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启蒙运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7 . “致远”舰攻敌受创,管带邓世昌以下250人均阵亡,“经远”舰270人俱殉国。“在舰阵役者九十余人,与舰共沉者六百余人。”这一壮烈场面出现于(     
A.两次鸦片战争期间B.甲午战争时期C.八国联军侵华期间D.抗日战争时期
8 . 中日甲午战争后,社会上出现了“昔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见败于他国,乃始自知其为国也”的沉痛认识。因此,“国”的概念广泛兴起,“国权”“国民”“国耻”“国教” 等词汇成批地涌现,“中国”“中华”“华夏”等取代“大清”成为流行词。这说明甲午战争(     
A.使民族国家意识大为增强B.迫使清廷承认民族平等的原则
C.使民主共和观念迅速传播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023-01-03更新 | 414次组卷 | 29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哈佛中国史》中写到某场近代战争:“……是中国帝制史上的重要分水岭……这场战争对于清朝人民来说也同样震惊……败给那个微不足道、过去鄙视的邻居,向许多人阐明了不计任何文化代价进行日式西化有绝对的必要性”。对这场战争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认识正确的是(     
A.条约内容涉及列强在我国华北地区驻兵
B.条约签订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条约的签订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D.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
2022-08-16更新 | 114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市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2019-01-30更新 | 2958次组卷 | 42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鸡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