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晚清的铁路修建。

材料一   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长约600米的小铁路,向清朝官员和百姓展示铁路的便利,这是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条铁路,……对比杜兰德热情高涨的推广,观众相当不领情,京城百姓对小铁路的反应是“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不久,步兵衙门就以担心引起骚乱为由把小铁路拆除了。

——田吉舷《中国铁路百年》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俄国出兵侵占我国伊犁,李鸿章借机提出“土车为铁路”的主张,指出俄国侵占伊犁,“我军万难远役”,如果不修铁路,新疆等西北边境就无法用兵。而且不仅俄国想侵占西北,英国同样垂涎云南、四川,如果中国自己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则列强将有所收敛,否则中国将面临更加紧迫的局面。

——摘编自雷颐《细说晚清七十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小铁路被拆除的原因。
(2)分析材料二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概括李鸿章力主修建铁路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晚清的铁路修建?
2 . 1941年12月9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政府发表《国民政府对日宣战文》声明:“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属于废止之列的有
A.《马关条约》B.《大西洋宪章》C.《开罗宣言》D.《南京条约》
2021-05-04更新 | 71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敲骨吸髓,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此“新约”是指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4 . 1900年,列强在华设厂的总数由以前的80家猛增到933家。与此现象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台湾人民表示要“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与倭人”。以下与之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天津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2019-09-22更新 | 844次组卷 | 25卷引用:上海市复旦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公车上书】

材料一: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及其已公开发表过的档案文献,“公车上书”是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由政治高层发动、京官组织的上书,其数量多达31件,签名的举人多达1555人次,且上书已达御前;另一个是由康有为组织的18行省举人联名上书,那是一次流产的政治事件。

——据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整理

材料二:当时上书反对签订条约的远不止公车们,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仅5月2日那天,就接到七省举人的八批公呈,签名者342人;这样转奏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

——据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整理

材料三:《公车上书》的部分内容:

窃闻与日本议和,有()之说。阅《上海新报》,天下震动。……不揣狂愚,统筹大计,近之为可和可战,而必不致割地、弃民之策;远之为可富可强,而断无敌国外患之来。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窃以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当以列国并立之势治天下,不当以一统垂裳之势治天下。……《易》曰:“穷则变,变则通。”董仲舒曰:“为政不调,甚者更张,乃可谓理。”若谓祖宗之法不可变,则我世祖章皇帝何尝不变太宗文皇帝之法哉?……

不揣狂愚,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变之之法,富国为先。……夫富国之法有六:曰钞法,曰铁路,曰机器轮舟,曰开矿,曰铸银,曰邮政。

……


(1)“公车上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2)材料三中的①具体应包括哪些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公车上书”这一事件?
8 .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2019-01-30更新 | 5268次组卷 | 116卷引用:上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自主训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2019-01-30更新 | 2958次组卷 | 42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行知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016·上海·高考真题
真题 名校
10 . 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2019-01-30更新 | 1586次组卷 | 47卷引用: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上海卷精编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