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在“海防”与“塞防”之争中,左宗棠指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皇帝御批道:“宗棠乃社稷大臣,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只要边地安宁,朝廷何惜千万金,可从国库拨款五百万,并敕令允其自借外国债五百万。”同时左宗棠命人筹措军械物资,备办粮草,积极行动。这反映了左宗棠(     
A.排除来自内部的阻力B.争取最高统治者支持
C.筹措大军西征的款项D.做好收复新疆的准备
2023-10-31更新 | 166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下图是近代两次列强侵华战争后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取得较为显著成效
B.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总数有所减少
C.列强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中国腹地
D.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23-10-31更新 | 190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其著作《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写道,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

下表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目录(部分)。

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
第二章东方与西方
第三章
第四章炮口下的震撼
第五章
第六章十二年之后
第七章
第八章城乡社会在演变
第九章日本冲来了
第十章
第十一章庚子与辛丑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假维新中的真改革
第十四章“中等社会”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民变与革命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山重水复
第十九章新文化运动
第二十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选取目录中的一处空白处,遵循作者意图,编写该章标题,并予以解释。(要求:补充的标题需符合作者观点,符合历史事实;解释应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4 . 下图为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日舰队的隶属关系表。材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之一是(       
A.军队贪污腐败盛行B.洋务派任人唯亲
C.军队指挥体系落后D.舰队数量的过多
2024-01-30更新 | 63次组卷 | 26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2019-01-30更新 | 2957次组卷 | 42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018-06-09更新 | 14935次组卷 | 148卷引用:四川省威远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清廷中持中国“居天下之中”的看法相当普遍。康熙帝说,“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之长城,更为坚固”。乾隆帝说:“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亏尺寸。”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

—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开始放松对东北、蒙古地区的“封禁”,逐步解除各种“边禁”。同时,通过向东北、内外蒙古移民实边,使移民垦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并直接介入边疆的文化和教育事业,以期“开启民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进行设省治理。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嗣后,清政府又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在内蒙古,伴随着内地移民的增加,州、府、县逐次设立,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

—据冯建勇《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边疆政治变迁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及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后期边疆治理方式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