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海洋战略开始被清政府真正提上议程,当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部分士大夫指出:“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这客观上促进了清政府对海洋的认知,海防战略也由此确立下来。19世纪80年代,北洋舰队成军标志着当时海防战略的实施。与此同时,清政府还积极利用国际法来维护海疆权益。如1875年日本兵船因在朝鲜海域非法测量,而遭到炮击,面对日本公使的责难,李鸿章则对以:“查万国公海近岸十里之地,即属本国境地。日本既未与通商,本不应前往测量。高丽开炮有因。”

——摘编自胡林梅文绪武《中国近代海洋安全与发展路径嬗变及新时代的创新》

材料二

时间表格
1949~-1977在防御力量建设上,以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为核心目标;在防御范围上,奉行沿岸防脚和近库防御的海洋防御战略;在防御内容上,为维护海年主权为主,如宣示海岛主权、发布顺海声明。收回丧失的海权等
1978~-2001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海洋运榆业、船舶制造业、海上石油业、海洋生态等海洋产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同时注重海洋资源开发,发展海洋科技,向深海、极地领域进军
2002~2011提出“和谐世界”与“和谐海洋”的理念,积极开展与世界大国的合作、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以及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合作的领域主要是环境保护,海洋防究减灾等低敏感领域。此外,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指导下,中国权极推进海洋领域的管理和立法工作,以便接轨国际
2012年~至今海洋强国战略,其内容包括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和陆海经济-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海洋经济战咯,以建设与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现代海上军事力量为核心的海评安全战略,“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战略,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发展全球蓝色伙伴关系、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重点的深废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战略

——摘编自王琪曹文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洋战略变迁的制度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海洋战略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海洋战略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党的十八以来我国海洋战略的历史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以防御来犯之敌,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以密切关系、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国门洞开,从此陷入“三千年未有之变局”。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西北方向,英俄插手甚至侵入新疆、西藏;东南方向,美国、日本先后企图侵占台湾;西南方向,法国的侵略战火从越南蔓延到了中国本土。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中国陷入了严重的全方位的边疆危机,面临被瓜分的威胁。

——摘编自但兴悟《“大一统”中国的重新塑造:近代边疆危机与建省改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经略边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边疆碰到的新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中的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一作少泉),安徽省庐州府(今属合肥市)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清末重臣。李鸿章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是晚清社会的重要人物,对晚清转型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通过对其留存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认识李鸿章。

下表是研究李鸿章的部分相关史料。

史料1《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编自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十三年(1874
史料2《钦定剿平粤匪方略》编自道光三十年(1850)至同治五年(1866)奏报
史料3《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编自光绪七年(1881)至光绪十年(1884
史料4《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
史料5《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编自光绪元年(1875)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

——整理自《中国近代史料在近代史研究中的运用》等


(1)根据上表结合所学知识,对应着写出李鸿章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名称。
史料1
史料2
史料3
史料4
史料5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鸿章的看法。
2024-03-0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其构成也随之拓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始终将政治安全放于首位,倡导忠君爱国理念,维护政权稳定。古人认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农业经济的维护。同时将“富国强兵”作为政治安全的保障,注重提升军事实力。统治者一再强调居安思危,要“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汉唐时期的和亲政策,保证了与匈奴、吐蕃等民族的和平交往,明代郑和下西洋为中国周边环境和平起到巨大作用。受“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也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东方封贡体制和宗藩观念。

——摘编自赵明畅《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晚清国家已岌岌可危,文祥等人认为影响国家安危的原因在于中国“在内无深知洋务之大臣,在外无究心抚驭之疆吏”,主张“驭外之端”为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甲午战争之败与庚子事变,虽然逼出了清末新政,但清朝主要政体并无改变。皇权无法彻底放弃专制而建立近现代国家安全体系,传统的“国家安全”已摇摇欲坠。1912年初,清帝国“安全体系”彻底崩溃。

——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

材料三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指的是国家利益、特别是重大国家利益免受威胁或危害的状态。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其构成也随之拓展。传统的国家安全除不言而喻的政治安全外,主要是指军事安全。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安全地位上升,因而有人把国家安全表迷为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有机结合,称之为综合安全。此外,还有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等。

——摘编自马维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新国家安全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为维护国家安全所作出的努力,并简要阐述其意义。
2024-02-08更新 | 126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初摸底考试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的沉沦中进行了哪些斗争。并指出这些斗争先后失败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34年,英国公然在广州设立了第一个“英国邮局”,开外国侵略者在华开办邮政之先例。这种邮局被软弱的清廷称为“客邮”。据不完全统计,到1918年止,各国在华“客邮”机构已达340余处,其中最多的是日本和俄国。

中法战争前后,中国爱国士绅纷纷呼吁自办邮政抵制“客邮”的侵略。这一主张首先在台湾得到实现。

中法战争后,清廷在台湾设置行省,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刘到台后,鉴于旧式驿站靡费公款,效率不高,遂筹办新式邮政。18883月,台湾邮政总局在台北成立,并公布了台湾邮政章程。它将驿站改造为邮站,以台北为中心,向南到恒春,向北经基隆达宜兰,全长869华里,中间分设正站、腰站、傍站,限程递送,并设有“南通”、“飞捷’两艘邮轮往来上海、福州及台湾各港。18885月,台湾邮政总局发行了专供官府寄递文书贴用的“台湾邮票”和专供商民使用的“邮政商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独立自主兴办邮政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独立自主兴办邮政的历史意义。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 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诸国)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 压惩办。

——《辛丑条约》


(1)列举上述不平等条约所涉及的列强侵华战争。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列强侵华在不同时期的主要特点?
2023-12-1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历史分期问题框架下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催化剂,体现着自己的历史价值。太平天国政权本身的农村政治并不能为中国提供任何资本主义因素,但起义者的战斗为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打出了一个可以施展的新格局。相比之下,1840年的鸦片战争并未给中国社会带来整体性的政治观念的更新和新经济因素的引进,而1861年因为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太平天国安庆失守、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更有理由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摘编自王明前《中国近代史开端1861年说》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递进过程中,甲午战争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甲午战争把维新思潮推向高潮的同时,又促成了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维新派指出,当时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而挽救民族危机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进行改革,奋起救亡。这对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而迅速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爱国救亡运动。我们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不仅是因为它第一次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推上政治舞台,而且它还促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由前期的不完全形态向后期的比较完全形态转化。因此,就严格意义来说,甲午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

——摘编自戚其章《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背景,并分析洋务运动对我国近代化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的依据。
9 .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从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艰苦探索和抗争,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中华民族勇于探索的追梦精神是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刘文《近现代中国各阶级追逐"中国梦”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9世纪中国所遭遇的列强侵略的灾难性战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840-1900年间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展的运动。
2023-12-01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兴建铁路,增辟内河航线,直接沟通内地和通商口岸的联系,促进了贸易地区的扩大。进口的工业消费品应有尽有,出口的农矿副产品包罗一切,甚至清政府禁止出口的粮食及豆类也被大批掠夺出口。……进口方面,消费资料占70%至80%以上,出口方面,农矿原料及手工业品占80%。据1910年统计,进口商品中,消费资料占82.4%,其中直接消费品又占65.4%,而生产资科只占17.6%,机制品仅为6.8%。在6.8%的机器制品中,大部分还是外资工厂的产品。

——摘编自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材料二   1956年,生产资料进口由1950年的4.86亿美元上升到14.32亿美元,占比相应从83.4%提高到91.6%,其中机械设备进口,所占比重由1950年的99.5%上升到53.6%,生产原料进口占比由1950年的60.9%下降到38.0%。生活资料进口由1950年的0.97亿美元增加到1.31亿美元,但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由16.6%下降到8.4%。

——摘编自李钢主编《中国对外贸易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的变化及原因。
2023-11-0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